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做中修什麼?


「做中修」、「做中學」是家師常常掛在嘴邊的指導方針,只是師父老人家好像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做中修?如何做中學?」,這個指導方針就像個禪機一般,剛出家的時候一直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我怎麼覺得,做事的時候就只有做事,學到的不就是怎麼讓事情做得順利、圓滿,和修行有什麼關係?又為何要「做中修」?應該要「靜中修」吧!也就是密集佛七、禪修、閉闗等,這樣才是在修行啊!

「靜中修」是個理想狀態,是修行人所嚮往的生活方式,但是,真有那機會了,有沒有在「靜中修」呢?還是又覺得這「靜中修」不夠靜啊!最後發現「靜中修」居然沒有理想中的理想!然後失掉對修行的信心與熱忱?

我曾去參加一個30天的密集禪修,在一個全年禪修的道場,這三十天還特別從國外請了禪師,所以作息上和平日稍有不同,禪師每兩天會和參加者小參,所以不好好用功打坐的話,禪師是很容易就發現的。

在那三十天中,從外面來參加的人都很努力用功,因為機會難得,平時都忙別的事,或是在上班,有機會禪修當然要好好把握。而道場自己的常隨居士,因為習慣了那兒的場地和人事,習慣了禪修的作息,加上他們本來就有大把的時間在道場修行,所以就「皮皮的」。禪師在的時候,就看來很用功;禪師不在場了,特別是出坡打掃時,就整個鬆散下來,甚至還會找人聊天。看在眼裡的我這麼想:人在福中不知福啊!他們過著多少出家法師羨慕的生活,可以好好「靜中修」,但卻沒有把握,讓時間、精力隨著日常瑣事消耗掉了,好可惜啊!

「靜中修」若心沒有靜下來,其實也無法修行。再怎麼「靜」的生活,也不是完全沒事,總要打掃環境吧!要煮飯吧!總要洗衣吧!採買吧!東西壞了要找人來修理吧!若沒有好好用心,理想中的靜中修,永遠只是理想,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相反的,在忙碌的生活與行事中,若有好好把握,心有靜下來,就能修行,這即是「做中修」的真諦。

「做中修」指導手冊第一條:觀察自己、了解自己

在生活中仍要修行,首先要有想修行的心,有了這動機才會開始執行,就會排除萬難地要修㣔。有的人嘴巴掛著「自己應要多修行」、「要多用心」、「好想打坐、拜佛」等,但實際的行動完全沒出現,或有善知識勸告了某些行為 不適當,也只會生氣,忙著為自己找理由辯解,沒有實際去看人家說的是什麼,實際去觀察自己是不是那個樣子,再來看要怎麼改進。

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心要常常觀照自己的身、語、意,一來了解所謂的「我」是個怎麼樣的人,什麼情況會高興,什麼情況會生氣,什麼情況會發懶,什麼情況會恐懼,了解上述各情況的自己如何回應:是發洩?找人傾述?自閉?沈溺於酒精或網路遊戲?...... 再觀察要自己多久會從這樣的情境離開,有時好幾天了還氣個沒完,有時一個月都很沮喪,有時一想到就害怕,連想都不敢想等等。如果觀察久了,就會發現,原來我是個這樣的人,例如「我就是不能接受人家冤枉我的人,被冤了我就很氣」;「我最討厭那種很假的人,好想撕爛她的假面具』等等。

觀察自己,進而了解自己,是修行的第一步。這樣對自己的了解以及之前的自我觀察,其實已經在「修行」了。就好像我們在工作上,若要做什麼project,或是要處理什麼問題,第一步不是呆呆的往前衝,而是要先了解局勢,現在是什麼狀況,我有哪些資源,又有哪些麻煩等,若現況都不明,就盲撞瞎打,最後事情不見得能圓滿處理。

修行亦然,想修的人,眼光向內看,看自己,了解自己,接下來才能說要怎麼做。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走著瞧的世界末日


明天!就是明天,吵了許久的瑪雅版世界末日就要來了!

本來對於這個訊息並不在意,新聞上報導許多末日大餐、末日血拼,只覺得商人很有創意,怎麼樣都要賺一筆。教宗和NASA一直強調那一天不是世界末日,沒有什麼行星撞地球的事云云,還在想他們需要這麼嚴正的宣布嗎?直到美國小學槍擊案,據稱也和這有關,才覺得有點不對,大家真的那麼信?然後今天看到這條新聞,才發現真有人信啊!而且還把佛教扯了進來!

佛教也被扯入1221的末日說?怎麼會呢?佛教應該最不會被扯入的啊!佛經講這世界壞滅時的一些徵象並未出現,什麼人壽到了八萬四千歲,又回到只有十歲的循環,沒有看到啊!而且,佛教徒應該最不怕「末日」,佛教講無常,有生就有滅,「末日」是滅法,它該來就來,怕什麼?

喔~~ 怕死啦!

沒解脫的人怕死是當然,但死這件事,不是末日到了人才死,人時時都在死。吾人每天都面臨死亡的威脅,出門可能被車撞,在家也許心臟病發、腦血管破裂等,那怎麼不每分每秒地害怕死亡?因為我們「相信」日常生活不見得會讓我死,但末日可就死定了!

學佛的人應知有生就必有死,因為會死,在生時就需要做些有意義的事,與人為善,把握時間修行,珍惜家人朋友的陪伴。淨土宗的就更不怕了,因為早點去淨土是他們的願望,怕的是去不得,而不是怕死。

時間會證明這說法對不對,在此之前,不是該過什麼日子就去過嗎?

走,喫茶去!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記布拉格一週年


以第一篇發文來看,今天剛好是一年整,可以總結一下「成果」。

這個格子在沒有廣發武林帖、公開昭告親友之下,深藏在茫茫網海中一年,到今天的點閱率居然有4021人次!當然,說不定還包括不少是自己點到的(雖然有設定不算自己的,但覺得google有點兩光,還是有算到的樣子,例如每發一篇新文,自己總要看一下,然後馬上就出現了一次點擊率)。

總之,以一年365天平均下來,,一天約有11次的點擊,已經算是很出乎本人意料之外!真是感恩啦!

一年中,在本格最火紅的文章,居然是篇和「佛教」八竿子打不上關係的:如何處理切開的未熟酪梨(看來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一下),點擊率有388,堪稱本格的人氣王!甚至許多網友也是因為收尋「酪梨」、「未熟」等,而誤入本格。真可謂是《維摩經》中說的:「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如果誤入的網友有「不小心」點點其他文章,或許,可能,會開發出一些些「入佛智」的效果吧!(自我安慰一下)

人氣第二名,總算與佛教有點關係的,是這篇講如何稱呼出家人的文章,點擊率比起第一名實在相形見絀,只有66而已。但想想,若真有超過五十的人看過此文,也算是不錯的啦!其他點擊率就不用提,大家想必可以心神領會。

一年了,時間過得好快,這個格子還會繼續下去,只要格主我沒有去閉關或密集禪修,應該會維持一個月發一文的習慣。

謝謝大家!雖然讀者老實說是「似有若無」(本格應該沒有忠實讀者)。
希望有因緣來到此地的網友,可以從文章中得到一絲感悟,進而肯定學佛的必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教的行持,那麼,總是要花點兒時間耕耘本格的我也會深感安慰。

願一切眾生幸福、快樂、解脫!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佛教為何強調布施?


是啊!這對於出家人來說實在是有點兒尷尬,因為不免在開示時會談到「布施」,講這個主題,就好像暗示台下的居士結束後要去寫發心一樣。

布施是人天善法的入門,先學布施,進而持戒。但布施並不是只在學佛初期就「完成」了,在學佛的過程中,它一直存在。

布施,是菩薩修學法門「六度四攝」之首,不僅位居第一的「布施波羅蜜」,也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中的第一法。從這角度看來,布施是菩薩自度度人的重要修持。

布施一般可分為三種: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所以除了錢財以外,花時間幫忙別人做些事也算是一種布施,因此布施的範圍變的很大,除卻為自己以外的行為,為他人做的,都算在布施之列,特別做時的出發點不是為了一己私利時。

布施又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它,在三方面體會佛教中深奧的「空性」,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簡單的說,在布施成立的情境中,如A給了B一個C,對於相關的三方面:施者(A)、受者(B)和施物(C)都不執著,沒有特別的情緒:期待、驕慢或不捨等攪和其中,即可說是真正的布施,清淨的布施。

布施,主要對治人的執著,而執著本身是造成人生受苦、輪迴不息的原因之一,因而佛教在學佛的一開始就強調布施,以實際的行動來漸漸改善長久染著的習性,它看似簡單易行,實則寓意深遠。

布施,還能為施者帶來快樂,下面這個「科學研究」多方證明了這點,重要的是,與布施的金錢多少無關,只要有做,就會快樂。「人只要為別人,就會快樂」,這個結論多簡單,但又多麼美啊!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中風所得到的涅槃經驗?


無意中看到這個演講,我被內容給震攝住了!
在當中,我看到禪修時會出現的現象、心境,可是,這是一位科學家在講述自己中風的經驗啊!怎麼回事?但她的體驗,又為什麼那麼符合我所認識的佛法?

佛教徒一定要看,有禪修的人也一定要看,真的,真心推薦!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他的父親我的父親


沒有想到今天是父親節!
自己才剛從一位法師父親的往生佛事回到住處,不意看到街上的商業宣傳,才發現今天是父親節啊!剛失去父親的法師,若注意到這第一個沒有父親的父親節,會怎麼樣地感慨呢?

這位爸爸說不上是好父親,他外遇,帶第三者回到家中,在外拈花惹草的傳聞不斷;他打自己的太太,打小孩,苛扣家用,作媽媽的還得出外打工以補家用,小孩擔心爸爸不出教育費,但他其實賺了很多錢......他在生時,小孩離得遠遠的,卻不是不想關心爸爸,但只要一親近,待久一些就開始被數落;若是住在一起,彼此的摩擦更多,誰都無法在他身邊待太久,因此他大多一個人,與女朋友相伴,或依賴著看護,最終,還是一個人走的,無親友子女在身邊。

他過世了。在典禮和佛事中,我看到這位爸爸的孩子們對他展露出的愛、追悔與淚水,但若時間重來過,就真的能破除之前那些難以親近父親的障礙嗎?怕,也是不能。

小孩們想遠離他,我是理解的,他過身後,小孩們自然流露出的愛,卻讓我不解。

父親對孩子們來說到底是什麼?

父親這個角色真的抽象,不像母親,母親像月亮一樣,多少人歌頌著,那父親呢?應該是太陽囉?母親是推動搖籃的手,那父親呢?將搖籃吊起不使之壞的手?母親的愛在佛教中以慈心來描述,那父親呢?應該是智慧嗎?

我也不懂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好像沒法子像跟媽媽在一起時那樣輕鬆。他是親人,至親最親,流著他的血,長著他的臉,實際卻又不大親近,不知道要怎麼親近。曾經看到年輕一代作爸爸的,可以自然地從語言與肢體上,表露對孩子的親愛而感到驚訝!自己和爸爸,好像無法這樣,為什麼?因為老一輩的人不來這套,因為我們的親愛是隱藏起來的,要心神領會的。

記得,爸爸半夜都會來查看我們小孩睡覺的情況。有一次我好奇戴著眼鏡睡是什麼感覺,就沒拿下眼鏡的倒在床上,早上起來卻發現眼鏡好好的放在桌上!老爸早上說,妳居然睡覺不拿掉眼鏡,我幫妳拿了。啊!老爸,我在做實驗啊!

記得,老爸很會鼓勵人,不管我給他看什麼作品:圖畫或是書法,他總是說很好看,久了,不免覺得他只是應付我,但他的理由是﹣﹣自己不會寫、不會畫,我當然怎麼寫畫都好看。雖然還是覺得他敷衍我,但他的回應還是教人高興。

他居然,沒有反對、阻止我出家!只希望出家的道場不要那麼遠,但我還是去了一個坐車距離超過三小時的地方。

出家十多年後,他開始都跟我講反話:「不要掃地,掃作什麼?妳去休息!去看電視!」「沒事不要回來,回來幹嘛?看我?我不就這個樣!」「妳要辦什麼事就去辦,不用管我。」可是我沒那麼笨,知道他藏在這些話語背後的心意。

去幫忙佛事前,我去看他,不敢提是因為一位法師的父親往生而回來。佛事做完,覺得自己該要找時間,讓爸爸說自己的生平,將他錄下或影下來;應該要主動與他談後事想怎麼做,免得到時子女有不同意見;應該要多勸他修行,唸佛也好,經行也好,打坐也好,總要有個安心之道,不然大限來時怎麼獨自面對?應該多跟他說話,多回去看他,多......

老爸說:「老了,八十五了,就是這樣,要慢慢來了。」他以前好像不自稱老,只是說「你們老了就知道了」。

爸爸,雖然外表我們好像不親,但心意還是能知曉領會的。
多麼希望爸爸和媽媽能健康的陪我們久一點,我日日回向,天天祝願,但是生法,總會滅去,只希望那天晚點來,最好,忘了來。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菩薩給我的第三封信


一個大家都聽過的故事:閻羅王的三封信,敘述人生中出現的三個情境,其實是閻王老子提醒世人,生命無常,行善要及時。

我自己也收到了類似的信,只不過寄件者不是閰王老子,而是護法菩薩提點我的,故稱為「菩薩給我的三封信」。巧的是,三封信,三位主角,名字中有一個字是共同的,要人不牽強附會,也實在難啊!

第一封信,真的是一封限時信。應該是大二時,系上同學在上課的課堂上,轉交給我的。怪的是,信封上是我父親的字,為什麼我爸要寫信到系上呢?那時沒有手機,自己住在學校宿舍,也沒有專線電話,要連絡在外在讀書的兒女,只能靠寫信。

老師正在講台前上課,我將信拆開,讀著,然後被內容給嚇到了。我父親在信上說,我國小時最要好的同學,某日出車禍死了,她的父母打電話到家裡,要告訴我這個不幸的消息...... 其它的內容我記不得了,那時只是感覺很不真實。我呆坐在位子上,直到老師講完,下課了,大家魚貫出了教室,有同學看我怪怪的,問說「妳怎麼了」,我才要一派輕鬆的說出:「我國小同學死掉了」,以為沒有悲傷的我,卻在這該死的話語一出口的同時,哭了出來。

然後,我找了時間去了台北第一殯儀館,是另一位國小同學帶我去的,他是她的男友,也是車禍的另一個當事人。事實是,他騎車載她,不知怎地,覺得愈騎車愈歪,正想說應該要將車子拉正時,卻撞到道了路中的安全島。驚覺出事的自己,忍著身上的疼痛去看顧女朋友,那時他發現她正一步步的離開他。他做了能做的任何該急救的事,她後腦的傷仍不斷的湧出血來,到醫院前,就走了。

我看著他,左手還打著石膏,門牙斷了幾個,我實在說不出一句難聽的話,實際上,我很想罵他怎麼這麼不小心,但,責備也沒有用,我只能聽他說,聽他的爸爸說,一些後續的事要怎麼做,然後到了殯儀館。她的專科同學來了很多人,我一個也不認識,後來,在人群中看到熟悉的面孔﹣﹣她的媽媽。她媽媽一看到我,就緊緊的抓著我的左手臂,大哭了起來,我似乎還可以感到那時手臂上的痛。是呀,她一定想起了女兒,那國小的幾年,每天和我一起走路去上學的女兒,一起和我下課玩在一起的女兒,應該也要和我一起站著和她說話的女兒......

我沒有哭,沒有動作,倒是那些專科的女生們,圍著、抱著她的媽媽,不斷的安慰她。

接下來,有人引我去看她。到了一面冰櫃前,當中的某一個抽屜打開了,我看到了熟悉的面孔,臉上有幾道擦傷,還好,沒有我害怕的大傷口,她還是她,只是怎麼睡在這冰櫃不起來?怎麼白晳的皮膚都變成灰色了?然後,抽屜關了起來。

我也看到了她爸爸,記得他說,我不要賠償,我只要女兒,賠償又有什麼用?我只要我女兒回來!

我不記得她爸爸有沒有哭。我不記得我怎麼回到家,怎麼和自己的父母描述這些經過,我都不記得了。

只知道她走了,我的小時玩伴走了,我覺得怪怪的。

我只有夢到她一次。在夢裡,我們和往常一樣去逛街,走走逛逛了好一會兒,最後在一個公車站前,她哭著說她要走了,我安慰她說,沒關係,我們會再見的,不要哭吧!但她還是一直哭,那時,夢中的自己才想起她已經過世的事實,她是來跟我說再見的。夢醒了,我們再也沒有在夢中見過。

這件事在我心裡一直過不去,她才二十歲,為什麼?這事件要告訴我什麼?我們不是會一起長大?一直做朋友的嗎?她怎先走了,怎麼不是我呢?國一時,我們放學一同過馬路,我在她的眼前被摩托車硬生生的撞飛了出去,那時她還扶著我走回家,怎麼會走的不是我呢?


第二封信

其實是一通電話。那一天也實在教人難忘,大三的暑假吧!正好是我的生日,才和同學買了蛋糕與零食,回到租屋處,正要開始開心慶祝的時候,電話鈴響,一位班上不是太熟的男同學打來:「嗯,某某某,妳的學友誰誰誰,暑假和家人去游泳,溺斃死掉了,妳是班代,老師要我跟妳說一聲,請妳轉告同學,還有組織同學們去他告別式的事......」

我生日會的歡樂就停在那通電話上,接下來是大家的疑問、安慰和感慨。

因為學友的意外,成就我第一次去高雄的因緣,而且居然還是要帶隊去參加他的告別式。

諷刺的是,那些平時也和他不大熟的班上男生,十分世故的合資送了大花圈和大罐頭塔,在代表班上同學簽名和送上奠儀時,那小小薄薄的白包好似成了個笑話。大花圈和大罐頭塔上標著某某大學某某系同學仝輓,好像試圖表示同學們的哀傷也這般的厚重,但其實和學友熟絡的,真的沒有幾個人。

在會場上,才知道白髮人送黑髮人,父母不能進去。他的父母在會場外,傷心流淚,我也才知道,他是家中的獨子。

行禮如儀後,我們這一堆人,讓幾位高雄的在地同學安排,合坐計程車,到高雄最熟鬧的地方吃午飯。哀傷的氣氛被計程車遠遠抛在後面,大家到了當時流行的美國速食店,吃喝談天,好像沒有這事兒一樣,還有同學想到今天是難得的三十一日,可以去31冰淇淋買一球31元的冰淇淋。

我們走在街上,吃著31冰淇淋,談天說笑,我們同學的告別式吔!我心裡喊著!但不然要怎樣?對於我們而言,該做的事都做了,生活還是如常,不然呢?

第三封信

上個月,收到家人的email,說大學同學找,我的同學某某某往生了,要通知我。
後來,我直接接到了同學的email,說某某某於六月某日病逝,生前有跟先生表示要通知哪些人,而我是其中之一。再一日,又收到了她的訃文,才知道她還有兩個孩子......

我很訝異。才四十幾歲,怎麼就走了?
另外,怎麼想到要通知我?出家以來,和以前的同學幾乎沒有連絡,為什麼臨終前,交待要通知我?那為何不在還在的時候找我?可以見面,可以談天,可以安慰,可是現在,我只能誦經回向功德給她。

大學時的生活片斷,因為她的消息,慢慢浮現腦海,一幕幕閃過,曾經兩人有交集的時光,到我自己現在的生活。回顧和展望。

前兩封信,直接或間接,引領我走向出家的路。出家後幾年,肯定了這樣的生活是合乎本願,也就是,往昔輪迴中所發的善願,再怎麼久遠又幽微,最終還是將我帶回到佛陀的家,那麼最近這一封菩薩捎來的信,要提點我的,也已收到了。至於有因緣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德,也希望你們也了解了當中的密意。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沒有「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是英國作家吳爾芙的知名著作,我曾買過,看過,沒看完,擺著,到最後捨給了二手書商。沒看完,是因為忙,或許也是因為,我不大可能擁有「自己的房間」,別說房間了,連落腳處,也沒有確切的擁有。

因為我是個行腳的僧人啊!

在家時,父母的家即是依靠;出了家,常住是依靠,那出了家又離開常住呢?就隨因緣而暫住著,一站一站,有時居然去了國外,有時又回到故鄉,有人問我下一站?我也不知道。從這現象看來,我還真是個遊方的僧人,只不過號稱是「我的物品」還太多,沒法子效法佛世的僧人,只帶著三衣一鉢去流浪。

說實在的,心裡並不習慣這樣,虛浮的感覺像是國中課本中失根的蘭花,也應該的,我出家了。

出家後幾年,一次回俗家探親,發現自己在家的物品,全被堆到倉庫去了!它們湮沒在灰塵與蜘蛛網中,我的書桌、我的寶盒、我的文具等等,曾經存在於這個家的「我」,被人丟到倉庫了!我卻不能說什麼,我出家了。

出家後十年,決定要出外參學,向師父告假時,師父沒說什麼,只說「你的東西有沒有都帶走?」「有。」我平靜的回答,但那句話卻刺痛了我。不然師父要說什麼呢?道場是現前僧共有的場所,留下的人,有個人的位置,離去的人,當然要將之前佔用的空間還給道場!這道理,我明白。

之後,漂萍的生活開始:
借住在人家棄置多年的房子,漏水,拿桶子接著就好,不用流落街頭,感恩。
借住在人家新蓋好的僧寮,讀書寫字,打掃煮飯,平凡的生活,感恩。
借住在人家的地下室,獨立空間和浴廁,不用付租金,感恩。
借住在人家的千萬豪宅,出入有專人開門,被人質疑怎麼可能住得起這裡?因緣和合故,感恩。
借住在沒人住的道場,再度和佛菩薩共住,真好。

我沒有「自己的房間」,出家前沒有,出家後沒有,這輩子怕都不會有了。真正屬於「自已的房間」,大約是死後,化成了灰,塞在個罈子裡,存放在那固定的小格中。但那時,我都不是我了,「自己的房間」,已不存在任何意義。


短短幾個月中,必需兩度搬家的心情,是為記。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上帝請助我減肥



看到一則有趣的美國新聞:減肥以榮耀上帝


真是服了老美啊!
但它可是有教理依據的,發明這運動的雷諾斯牧師(Reynolds)引聖經說:無論吃什麼、喝啥子,一切相關活動皆要榮耀上帝First Corinthians, Chapter 10, Verse 31,對不起,我翻的不好)。這句話啟發了他,進而發展出了整套作法,不但成功的使自己從340磅(天啊,約154公斤)減下來,還因為自己的經驗和見證,成功的推銷了這套作法,他聲稱這套作法已成功幫人減掉共13000磅(5897公斤!)。結合對上帝的信仰,訓練教徒養成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帝真是太威了!


雖然報導明白指出,這套以信仰為基礎的減肥法,和其他的減肥理論並無太大不同:適當的營養,合宜的運動,以及一同減肥的「戰友們」等,但有了上帝作靠山,在精神和毅力方面,真的會增強不少。想想:
減肥可以榮耀上帝!
成為教徒,應好好照顧我這上帝創造的身體!
上帝,請給我勇氣,讓我可以吃下這些健康(但寡味)的食品,讓我可以堅持運動!


氣餒和挫折時,禱告可讓自己覺得上帝一直在身旁守護著自己,怎麼會堅持不下去呢!這方式實在是太好了!推薦給所有適合這方法的朋友!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順流和逆流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身心,就算只是觀察一小段時間,很容易會發現,多數的念頭、情緒,以及相應的行為,都離不開兩大範疇:追求和抗拒。對於我們喜歡的、有興趣的,腦袋中就充滿著與之相關的想法,計畫著如何將之付諸行動;對於不喜歡的、討厭的,整天若沒重要的事,腦子裡就是不請自來的負面情緒與語言,更會進一步的評估要不要將這負面能量爆發出去,或是根本無法出現理智的這一步,直接就爆發了!

這樣的正、負「運動」其實是生活中的常態,觀察久了,會發現人生不過如此:討厭什麼+喜歡什麼,如此不斷的反覆,再觀察下去,自然會想停止這樣的慣性「運動」,想從中解脫,不再一直受限於它。於是有此醒悟的人會開始找尋方法,以終結此等慣性運作,並身體力行,這樣,我們說這人是在修行了。

佛教的修行,也可稱為是「逆生死流」,因為所做所行都在對抗順於生死輪迴的慣性。任何會增長貪、瞋、癡的,就是順生死流,修行人要遠離它,而任何會加強無貪、無瞋、無癡的,可以使得行者跳脫輪迴的,就要培養它。比如說要約束自己的行為(持戒)、素食(減少口腹之慾),每日固定誦經或拜佛,甚至參加集體共修、密集禪修,練習過午不食等。對於一般沒有學佛,或是對實相沒有任何體會的人們,會對這些人的「自苦」感到不可思議;人生有太多有趣事的可做:打電玩、看電影、踏青郊遊、找朋友喝茶聊天等,為何要花時間在這麼無聊的修行上呢?

做一般人覺得有趣的事,其實是順著生死流轉,不斷種下輪迴的因,離解脫遙遙無期。做修行這自苦又「無聊」,看似阿呆的行為,卻能靜心發慧,時機成熟則能完成從生死中解脫,得大自在。它的「無聊」,實則並不無聊。身心變化無窮,沒有用心於修行的人們無從得知當中的「趣味」。

類似這般順逆的行為,不放在佛教的修行來看,也是常常出現在生活中。例如過年時的新願望和計畫:要早起、要多運動、少吃或不吃不健康的食品,如速食、太多的肉類、可樂等,這些心願都是有助個人向上、向善發展的,但發願容易,面對實際的誘惑時,如天冷,早上還是會多懶床一下!或是朋友在吃漢堡,自己看到也忍不住要買來吃等。個人的理性與欲望不停在日常生活中上演拉鋸戰,一會兒理性勝出,一會兒又敗在欲望之下。

要能夠破除這樣的模式,不修行是無法達到的,就算是非宗教性質的活動,如想要減肥,若沒有如修行人一般的決心和毅力是無法成功的。而在這場戰役中,我們的敵人就是貪、瞋、癡三不善根,有助我方的戰友則是與之相反的「無貪、無瞋、無癡」。對這主題更詳細的說明,可參見「向智尊者」的盡除不善根

當你領悟到,人生不過是一場不斷上演的拉鋸戰,你會選擇隨波遂流,繼續無盡的拉鋸?還是逆流而上?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成功的秘訣有八






這個演講才三分多鐘,但十分有趣,似乎好的演講都要帶點兒幽默,不然引不起聽眾的興趣哩!

主講者訪問了參與TED的成功人士,歸結出他們成功的秘訣。有的秘訣你我也是知道,但能不能堅持做到,就是區別出成功與失敗者的界線啦!





  1. 要有熱血(熱情?)Passion,愛自己所做的事 Do what you love
  2. 努力 Work hard
  3. 要做得「好」(成為箇中高手)Good,得靠不斷的練習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4. 專注 Focus on sth
  5. 逼迫自己的身、心(「督促」是比較好聽的啦)Push yourself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hrough shyness and doubts)
  6. 服務他人 Serve others
  7. 好點子 Ideas
  8. 毅力。要堅持下去,儘管失敗、碰壁、遇上小人和壓力太大 Persist (through failure, rejection, assholes and pressure)

當中可歸類在「精進」的就有一半(2, 3, 5, 8),可見要成任何事,不去做,就啥也不成啊!

[註記]
因為自己的project進度很差,所以特別貼上這個自我打氣一下,大家加油!!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不老的容顏?


上週在住處附近看到一家新開的「醫學美容中心」,明亮的燈光和寬闊的空間,教我怎麼也想不起原來同址的房子是作什麼的!

「醫學美容中心」是近來新出現的詞(對我而言),以前應該是什麼美容整形之類的吧!巧的是,最近美國ABC新聞也對整形作了的專題報導(有興趣者請看:
http://abcnews.go.com/Health/cutting-edge-techniques-cutting-plastic-surgery/story?id=15765879&singlePage=true#.T0xQEpiaYpo),耐著性子看完,除了被種種醫美工程嚇到之外(呃,很痛哩,而且有什麼副作用都還不知呢),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完的人,無論是臉或是胸,甚至是「人工長高」,都會說到:我十分的滿意!這讓我十分快樂!

快樂!?

人的快樂要是建立在一定會變化的外表上,豈不悲哀!

我可以接受人是愛美的,也接受為此每天吃這、敷那、抺這、用那的,但如果還是青少年就整容(不是像天生的不圓滿的那種),23歲的年輕人要努力以人工方式保持青春(呃,18歲是她定義的青春時期),或是不接受自然的老化,而要與老抗戰到底,八十多歲的婆婆還要看來像五十多歲,這......不會太誇張了嗎?

老,是八苦中的一苦。人從出生就不斷在「老」,之前叫「長大」,長成了,還是繼續長,就是「老」了。在每個老的階段,有它不同的「美」,可惜現代人受到外在美麗標準的污染,美,就好像要個個像芭比一樣(特別是美國人),每個人都「整」差不多的話,美嗎?

看到美國老太太將八十歲整成五十歲的臉,可是她的行動還是透露出「老」,騙不了人。只是自己天天看著鏡中整過的影相,可以騙過自己的心:我看來還不錯,我還很青春啊!一味的不接受各個階段的自己,或是強行將自己的樣子保留在某個狀態,這樣的人,到最終還是保不住青春時(不好意思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青春一定保不住的),心中的苦會是多麼強烈!

既然老是事實,也是鐵律,為何不接受它,欣賞每個時期自己展現出的韻味?就像植物一般,花開美,花謝也美,緑意盎然美,枝條枯索也美。只要有美的心態,所見所聞豈有不美?還是別動刀不打針,好好修心吧!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脆弱的力量(痛苦的力量)



這個演講之前聽過了,但不知為何再聽一次反而更有感觸。

演講者是個有趣的人,所以過程也不乏笑聲。
個人覺得這個標題:脆弱的力量,當中的「脆弱」不是很好理解,雖然直譯上是沒有錯的。後來覺得若是將它改為「痛苦」,好像就比較能感同身受。例如當講者問到何時你會感到脆弱,一些她朋友提供的答案,看來像是:什麼時候你會感到辛苦或痛苦。

雖然正體中文和殘體的翻譯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多少還是可以知道個梗概,可以的話,直接看英文的比較好囉!

這整篇的重點摘錄如下:

能夠幸福的過日子的人,他們的特性是﹣
相信自己的價值
1、有勇氣承認自己的不完美(真心的述說自己的故事)
2、接受脆弱。讓人脆弱的事物會使得自己更美麗。願意先說「我愛你」,願意去做未來沒有保障的事情,願意投入一段感情,雖然不知會不會圓滿。


在面對恐懼的時候,練習要感恩與喜悅。感恩可以感受到這些脆弱(苦),因為那意謂著我還活著!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夠了(夠好了,夠面對未知了,夠...)。

如何?也很佛教吧!要有勇氣面對實相:自己的不完美,同時有勇氣繼續做對的事,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要感恩與喜悅的部分則很像是慈心觀。對自己生起慈心,也對他人生起慈心,在不幸的事情發生時,要感恩別人沒有遇到這慘事,要感恩在當中陪伴自己的人,要感恩黑暗過後自己心中生起的光明,感恩的柔軟取代自怨自艾的沈重,這樣,其實就沒有那麼苦了啊!

最終,要相信自己、鼓勵自己。
加油!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搞不懂的臉書和推特

不知道何時開始,使用臉書(facebook)似乎成為人人必要的活動。久不久,會收到有人邀請加入臉書的email,我總是沒理它,因為不知道為何需要用它。後來,遇到一些剛認識的人,居然會問有沒有用臉書,有的話可以加我。
「什麼?沒有吔,不好意思。」我總這麼回答。

再久一些,就有人直接勸說:法師啊!要不要加入臉書呀?這樣大家就可以知道彼此的訊息云云。「嗯,謝謝,可是我還是想不出自己有用臉書的必要。」

後來,有幾次為了找一些文章,發現必需要有臉書的帳戶才能下載,那就只能直接放棄。不久,又遇到類似的情況,而那時實在很想看這搜尋中的文章,我就加入了臉書。

對,我有臉書了,可是我的臉書沒有加入任何「朋友」,我是一個孤獨的臉書使用者。

為什麼不找人「加我」?

因為實在用不到它「社交」的功能。朋友要找我,可以打電話、email等,我用不到它啊!

為了了解臉書和推特,我還上網去看推特的介紹,看來它們的主要功用是讓人可以即時與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例如我中午在某某地方喝了下午茶,很不錯,順便貼個照片上去給大家看。喔!原來是有這樣的目的,但,還是搞不懂,我喝了個下午茶,為何要昭告天下?朋友們看到我貼的這個訊息,按個讚,又怎樣呢?我要一直掛在臉書上,隨時注意朋友生活中的瑣事?不會這麼無聊吧!但,現在真的看到很多人,時不時的上臉書看東西或回應。前一週還有個新聞,美國有個老爸因為女兒被一對夫婦剔出了臉書,所以拿槍將這對夫婦殺了!

怎麼會這樣呢?加入或刪除成為臉書的朋友,也會成為殺人的動機,這世界真是瘋了!更瘋的是,臉書上的圈子並沒有個實體,它是虛擬的,但這虛擬的世界雜揉現實社會的人們和他們輸入的生活瑣事,讓使用的人更加強了它的真實感。又因為使用者多,商機大,使得現在新出的軟體或硬體,都可以讓人方便的使用臉書,隨時隨地和朋友保持連繫,我真的很想問一句:為何要隨時隨地的和人保持連繫?而不是真有需要連繫時,大家出來見面或是通個電話?

在我看來,臉書讓人的心更散,難以專注在一個事情上(課堂上看到許多學生們,老師在台上講,他們在下面上臉書回應朋友,這樣的學習行嗎?)。臉書也讓人更加在意有沒有得到attention (關注),臉書的朋友太少或沒有人按讚,心情就低落。

或許臉書的存在是有它特勝之處,但就我所觀察到的,好像不是人在用臉書,而是臉書把人給「用」去了。

搞不懂你啊!臉書!

-------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

[2012/03/05] Updated!

朋友跟我分享了這個影片:「硬要分享」,實在是很諷刺,和本文很合,放在下面供大家欣賞。中文字幕只出現在歌曲內文本身。
情節是,一開始主持人介紹講者出來,講者希望大家將手中的行動裝置關掉,並要大家不要分享他將要說的...結果就有人出來吐槽了......
好笑的喔~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五戒的不飲酒戒:從Makiyo友人重傷司機事件談起

最近台灣一個社會新聞頗受關注,緣起為2月3日凌晨,藝人Makiyo和朋友酒後上了計程車,因故與司機發生爭執,同行中的日本男子打傷了司機,造成司機的肋骨斷裂、臚內出血,有生命危險,而打人後的一行人卻逕自搭車離去,不聞不問倒在地上的司機。隔天新聞一出,Makiyo與動手男子馬上召開記者會,但事發經過或原因交待不清,讓媒體質疑她說謊為保護友人,而引發網友與媒體的強烈抨擊。

這件事會發生的主要原因,個人認為就是「喝醉」,因為喝醉了,所以事後要回想當時發生的事,完全無法清楚的回憶,就算自己努力想了,也拼湊不出那時實際的情況,誰說了什麼,誰又做了什麼等等。因為自己醉了,醉者的言辭很難取信於他人,清醒了才要為自己辯解,往往是開口就錯,因為當事人很難找到可以維護自己的證據。因為醉了,所以脾氣不好控制,一言不合就動手;因為醉了,朋友來到異國打當地人,也沒有意識到要勸架或阻止;因為醉了,被打的人躺在地上,自己還能無視地招車離去。因為醉了。

飲酒,在五戒中,是最被居士們討價還價的一條戒。常常會有居士說,五戒中的前四戒都算好持,但不飲酒,師父啊!喝點兒酒有益心臟啊!還有,師父啊!我們有應酬,不喝酒不行啊!生意做不起來!師父啊!那些喝酒的過患,我只要小心就不會有事了,這條戒真的沒辦法守啊...諸如此類,對於有喝酒或是喜歡喝,或「真是」需要喝的人來說,不飲酒戒是絕對持守不了的。

事實上,會這麼說的人,其實是沒看到自己無法持守的原因﹣﹣內心中微細的貪愛和對酒的執著。

想想那時塑化劑的事鬧得沸沸揚揚的,所有的奶茶、調味果汁、咖啡,乃至健康食品的酵母菌、日常吃的麵包等都傳出有「被塑」的危險時,大家那時不就馬上不吃不喝新聞所報出來的食品了嗎?飲酒同樣對肝有很大的傷害,要不肝硬化,不然就肝癌,造成死亡的機率也很大,但要喝的人就認為,少少喝不要緊,那照這邏輯,少少吃點塑化劑,也不會怎樣的,那時為何避之為恐不及?

其實是貪求酒帶來的感受,才會斷不了它的。

看到這個新聞事件,想到佛陀在「長部.善生經」中說,飲酒有六種過患:
一、財富損失
二、造成爭吵
三、引發疾病
四、臭名遠播
五、無恥地揭露身體
六、損害智力

就這事看來,除了第五點沒有以外,其他的過患全都出現了。還有在接觸酒的人們,豈能不三思?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學佛多美好


人生走到一半,也算看到了一些悲歡離合,回首來時路,深深地感恩這世上還有佛教,還有道場與法師們,能讓現今的自己學佛。當然,我並不是賣瓜的說瓜甜,而是在許多的人生風景中,自然會生起這樣的想法。例如說,回家探望自己的老爸,因為人老了,對生命提不起熱忱,心志頽喪,每天只用電視來麻醉自己,提到子媳不免多有抱怨時,總不免想到自己認識的老和尚,也同樣是老了,多病痛了,但還是認真的做每日的定課,能打坐就坐,能經行就行,能看書就看書,要是動不了了,心裡還可以繼續做他禪修的功課,要不是念佛,要不就是觀察自己的五蘊身心;只要一息尚存,一念尚行,沒有不用來保持自己的正念和禪修的所緣。別人看他,總是祥和,而人看我老爸,總覺得可憐與無奈。

人要是有學佛,該是多麼美好的啊!

學佛,是永不蝕本的投資!

學佛,學一個守護自心的方法,人生順利美滿時可以用,人生運勢低落更可幫助自他度過暗潮。
學佛,進而修行,自然會因為修行的進展,而發現人生的另外一面。人生不是像電視廣告或是電影強調的追求或成就,人生中的不實與虛妄,在現代也由新的物理或科學理論加以證明了。人的執著因為對人生實相的了解而自然減少,少執著的人,還會不快樂嗎?執著讓心生起激動與追求,有激動怎會有平和的快樂?少了執著,少了那部分的煩惱和弱點,人生的變化刺痛不到這樣的人,還不快樂嗎?

學佛多好啊!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會學佛,或是給自己機會去認識它,去實踐它,親自去體證它對實相的描述,親身去體驗它帶來的平和。

學佛真好!學佛的人真有福氣!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真的法師就不要上達人秀了吧!

朋友寄來一封email,給了一個連結,點去一看,是大陸的三位比丘上中國達人秀唱「遊子吟」,抒發思母之情感。有興趣的人可以點下面的影片。



看完之後,雖然也感到他們思母的情深,但是放在電視節目的情境,加上頂著出家人的外形,怎麼看都覺得不對勁啊!

第一,作曲、上比賽秀等都不是出家人的正務,說白一點,戒律上也是不允許的,真正的出家人怎麼可能做這等事!

第二,當中有一位說,他出家了,但家人都不知道。這也是有問題的,佛世時就已立下「父母不許,不聽出家」的規矩,正常的佛寺在接受新發心出家的居士時,都會要求要得到父母的同意,私自出家或是不合戒律規定的出家,都是有問題的。

第三,這三位表達出對母親這麼濃厚的思念,情執很重,實在不適合出家,為何不就待在父母身邊?在家一樣可以修學佛法,難道他們出家有不得已的苦衷?若不是真正「發出離心」而出家的,例如經驗上有因為犯法、躲債、情感糾結等原因,因為逃避在社會上的種種不如意而出家,這些都不符合佛制的出家。

第四,出家人也知道要報父母恩的,並不是像這節目所呈現的,一幅出家人很不孝的樣子。出家要報父母恩,當然就不是像在家人,以承事、供養父母的方式,而是比較「出世間的」,例如將自己修行功德回向父母,或是讓父母了知因果與佛法,進而自己修福修慧,得以有現世與來世的善報,最好的當然是讓父母也能脫離三界苦宅,得到究竟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報答了父母恩。

這三位上節目的「法師」,居然只穿著工作服的短褂就外出(離開寺院),連基本出家人的威儀行持都沒有,要說是真的比丘,還真教人難以相信!要是真的法師,絕不會上這節目!正信的居士們可要明辦是非啊!

端正法啊!

本來今年打算要開新課的,最初有一點糾結的是,講自己的論文⋯⋯是好事吧!但就是要說 my theory,這跟依照他人的書來講是不同的了,他人的書可以說是作者的論點,自己的就要全部承擔。雖然我並不是會亂講的人,但,總覺得責任和壓力更大了!因此而猶豫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