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佛教為何強調布施?


是啊!這對於出家人來說實在是有點兒尷尬,因為不免在開示時會談到「布施」,講這個主題,就好像暗示台下的居士結束後要去寫發心一樣。

布施是人天善法的入門,先學布施,進而持戒。但布施並不是只在學佛初期就「完成」了,在學佛的過程中,它一直存在。

布施,是菩薩修學法門「六度四攝」之首,不僅位居第一的「布施波羅蜜」,也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中的第一法。從這角度看來,布施是菩薩自度度人的重要修持。

布施一般可分為三種: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所以除了錢財以外,花時間幫忙別人做些事也算是一種布施,因此布施的範圍變的很大,除卻為自己以外的行為,為他人做的,都算在布施之列,特別做時的出發點不是為了一己私利時。

布施又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它,在三方面體會佛教中深奧的「空性」,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簡單的說,在布施成立的情境中,如A給了B一個C,對於相關的三方面:施者(A)、受者(B)和施物(C)都不執著,沒有特別的情緒:期待、驕慢或不捨等攪和其中,即可說是真正的布施,清淨的布施。

布施,主要對治人的執著,而執著本身是造成人生受苦、輪迴不息的原因之一,因而佛教在學佛的一開始就強調布施,以實際的行動來漸漸改善長久染著的習性,它看似簡單易行,實則寓意深遠。

布施,還能為施者帶來快樂,下面這個「科學研究」多方證明了這點,重要的是,與布施的金錢多少無關,只要有做,就會快樂。「人只要為別人,就會快樂」,這個結論多簡單,但又多麼美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父親的忌日

2013至今,每年我都會誦一部金剛經,也會前一日先買好要祭祀的點心,最後吃下肚的其實是我,所以會選我好奇、沒試過的店家。明明是我喜歡的東西,但在選的時候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是忌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