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如不離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如不離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公開被人批評


有居士截圖告訴我的,被人審視而放到facebook的影片。

因為真的沒有時間去細看內容,只匆匆掃過,但一看評家的大名,不能說不認識,也不能說是認識的人,尷尬!也不方便跟報信者多說什麼,潦草幾句安慰對方一下。
只是靜下來細想,我與論者「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他為什麼打著旗號針對本人?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翻譯工作的苦樂談

長草了的布拉格,真是不好意思,近一年來發生很多事,卻沒在此記錄下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心有所感,貼在此以饗大眾!💗

《聯合報》2/4

丁世佳vs.倪安宇/給有志翻譯者的備忘錄


翻譯工作的苦樂談


●丁世佳:
翻譯苦樂談,其實苦遠多於樂。翻譯是一種孤獨的行業,因為從頭到尾都是獨自一個人的腦力活動,從閱讀原文到轉換成母語到行文的斟酌修改,都是自己一個人的作業,跟別的工作不一樣,和外界他人的接觸少到不能再少。如果不夠了解自己,不善於和自己相處,耐不住寂寞,是做不了翻譯這一行的。單獨作業其實算不上真正的苦。翻譯真正的苦惱在琢磨如何將原文以最貼切最合適的方式轉換成譯文,這個過程最為痛苦。不管原文看起來有多簡單多容易,都需要再三斟酌,找尋到盡可能最佳的呈現,所以我個人非常佩服能夠日產一兩萬字甚至更多的同行。光是打出這麼大量的字要花的時間就不少了,我這種一個詞可以想兩天的蝸牛作業者實在望塵莫及。正是「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在下雖然無鬚,但頭髮都快掉光了。
翻譯最苦的是腦力活動,而最樂的也是腦力活動。在突然想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時,那種滿足和成就感就是最快樂的時候。如果再說得實際一點,那翻譯工作痛苦的地方就在於想破腦袋辛苦的成果不足以餬口;而最快樂的地方就是稿費竟然沒有延遲準時入帳,而且還能收到退稅的時候。

●倪安宇:
事少,錢少,無須離家。
事少到什麼程度?你唯一需要做的是開電腦、開檔案、開email看編輯是否來催稿,當然還需要打開你的心靈跟作者對話。
錢少到什麼程度?你以為新台幣的最小單位是元?錯了。有一個五十年前存在過,如今依然存在於翻譯界的貨幣單位是:毛。你若遇到博學作者短短一段話提及四個典故、五個歷史人物、三本典籍,就得寫十二個註。有時候為釐清某個歷史事件不同版本間的差異,必須比對三至四本論文或專書篇幅不等的章節,力求寫出一則簡單扼要約五、六十字的註。作者若不小心拼錯歷史人物姓名,偏偏同姓名者若干,為確認此何許人也,要從年代、事蹟等蛛絲馬跡尋覓真相。一晚八小時查核資料到天光乍現的翻譯所得:三百元到五百元。如果沒有另一半的薪水養家,維生困難。
不離家到什麼程度?只要冰箱存糧夠,咖啡不虞匱乏,我可以三個星期不出門。當然也有人四海為家,因為理論上只要帶著電腦哪裡都能工作。但是我不能。安靜、安心、專心,是我需要的工作環境。
出門社交不只擾亂工作節奏,而且麻煩。自我介紹該怎麼說?翻譯家?怎麼可能。只能說「我是做翻譯的」,跟以前說「天橋下耍把式的」和「茶館裡說書的」感覺類似。剛拋下學校教職,專職翻譯的時候感觸最深。社交場合說自己教書或做翻譯,對方的眼神反應截然不同。
基本上會選擇從事翻譯工作的人並不愛社交(有例外),而且清楚自己做了什麼選擇(真的嗎?),對於外界的不理解並不在意(不然要哭嗎?)。久而久之你不再社交,也就不再需要出門,如此一來更利於專心翻譯。非常良性循環(嗯哼)。
萬幸你熱情不減,日日卯足勁在電腦前耕耘十多個小時。每出版一本譯作,視線更模糊一點,背脊多側彎幾分,體重又失控若干,與世更加隔絕。但你的心裡依然雀躍。
因為你屏蔽俗世,進入作者精心打造的世界,隱形的你悠遊其中,剖析觀察每個角色,他們的人生豐富你的人生,他們的情緒帶動你的情緒,數個月後道別,彷彿從四面八方汲取了能量,雖然疲憊但滿足;或在作者的帶領下對一個議題從陌生到熟悉,你學習不是為了成績,是為了充實自己所知,而且還有人付你錢。
倘若偶爾覺得心理不平衡,可以拿出《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看看裡面那位譯者如何發揮影響力,把作者和讀者整得團團轉,不無幫助。

翻譯可以教/學嗎?


●丁世佳:
在我入行的時候,大專院校的外語學系開設的翻譯課程只是聊備一格,並沒有有系統的規畫教學。等到有了專門研究教授翻譯的學系時,我已經脫離了學生生涯。所以翻譯能不能教,能不能學?既然有專門的學科,那肯定是能教授也能學習的。個人並沒有接觸過專門教授翻譯的課程,很難評價。我相信翻譯課程可以教授各種理論,訣竅和方法,但所有的理論訣竅方法,如果不實踐就沒有任何的意義。翻譯是一門需要身體力行的學科。然而翻譯工作的實踐,卻不是光有理論訣竅方法就做得到,做得好的。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或許可以指導徒弟什麼內容應該怎樣翻譯,或是指出哪裡可以如何翻得更好(這裡不包括內容正確與否的指教,因為譯文正確是最大的前提),怎樣可以翻得更好;但如何翻譯或怎樣更好並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更多時候還是要靠譯者本身的領悟和經驗。而翻譯的呈現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譯者的自由心證。這樣看來,翻譯或許也可以說是教不來學不到,只能自己體會的。

●倪安宇:
教,可以。學,因人而異。聽起來是廢話,但確實是經驗談。
我曾在大學教授筆譯多年。透過文法分析、技巧和經驗分享,以及實例練習,讓學生避免翻譯的基本錯誤,建立概念,節省前期摸索時間,粗淺認識翻譯。但是「修行在個人」不只是專業問題,還涉及先天語感、個性(是否耐得住靜態孤獨的翻譯工作模式,夠不夠吹毛求疵,願不願意花時間思索一句話甚或一個詞,能否滿足於永遠當作者背後的隱形人),有沒有足夠熱情或傻勁,還有,本質上是否為愛書人亦至關緊要。
我也曾為輔大翻譯研究所學生。讀理論很有收穫,很開眼界;跟同儕交流很受啟發,很熱血;跟老師討論很心有戚戚,很有使命,覺得知音在眼前。但是坐回電腦桌前,那些理論、交流和自我期許都被拋諸腦後,要面對、解決的是再實際不過的問題:正確理解(南腔北調),訊息轉換,語意對應,節奏頓挫,文化差異。一個事件或人名要用註解說明,抑或是把相關訊息放入內文,哪一個比較可能影響閱讀?作者沒有訴諸文字的意在言外你看出來了,要如何讓讀者也心領神會?這些該如何教?學生又該如何學?
想做好翻譯需要一輩子學習。自學。他國文化、歷史永遠學不夠,他國時事、政治、社會變遷和輿論或新興詞彙必須緊追在後。唯有平時出於自覺做功課,才不會用時辛苦摸黑找資料。
翻譯工作會因為經驗累積日益純熟,更快得趣,但有時候會因為一句雙關語,讓最資深的譯者也傷透腦筋。你不會因為翻譯了同一位作者多部作品,就跟他心靈相通,翻譯一氣呵成。即使你對一本書的議題做足功課,也有可能一時語塞找不出恰當的中文轉換。艾可說「翻譯就是說出幾乎一樣的話」,那個「幾乎一樣」該如何拿捏,是所有譯者從入行到退休時時刻刻都得面對的挑戰。

翻譯的文化責任


●丁世佳:
翻譯是文化的橋梁。藉由翻譯,不同的文化才能互相溝通互相理解。如果不透過翻譯,我們的世界會變得非常狹隘,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翻譯整個世界根本無法運轉。個人覺得翻譯不僅負有文化責任,還有社會責任。不光是不正確的翻譯會誤導並產生嚴重的誤會,即便是正確的翻譯,也會因為不同的呈現而對文化交流造成不同層面的影響。外來語就是明顯的例證。每個語言都有外來語,而中文因為地域和歷史背景的緣故,可能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最深,現在很多日文中的漢字詞彙已經成為中文裡的外來語。而日文的漢字詞彙在翻譯的時候如何使用,確實有文化以及社會的影響力。這讓我想起當初做《深夜食堂》第一集的時候,曾經因為「玉子燒」和當時的責任編輯意見不合。當時我認為不該直接沿用漢字,然而若是翻譯成日式蛋捲又會產生很多的歧異,在和編輯溝通之後沿用了「玉子燒」,就像西洋的蛋捲現在已經直接音譯為歐姆蛋一樣,如今講到玉子燒,大家都知道是日本料理店裡面的蛋捲。日文漢字的使用應該要適度,最好是能從漢字就推斷出本意的詞才能引用,像是中文本來就有的詞彙如「炸雞」,一定要裝腔作勢使用「唐揚」,個人就認為絕對不適合。日文漢字只是一個很低階的例子。翻譯作品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翻譯從事者在工作的時候應該有所自覺,不管翻譯怎樣的作品,都應該儘量慎重。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嚴肅了。但其實就是儘量敬業。

●倪安宇:
翻譯的目的是在不同文化間居中協助傳遞對等訊息。作為艾可所言「典型讀者」的譯者自然得比其他讀者更了解作者的企圖,並努力解決文化差異的可譯性問題。其實不管什麼類型的翻譯都有文化問題需要解決,因此也承擔了所謂的文化責任,從語意對應、詞彙轉換到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譯者能做的無非是務實地分層妥善處理。
其實我很少從如此宏大的角度看翻譯,只有另一半努力想要擠出一句話來肯定我的工作時,會這麼說。但翻譯如果失當,其影響大可至傳遞謬誤觀念及思想,小可至讓該作者因銷售不佳從此在中文書市絕跡。責任何止「文化」二字足以囊括。

給有心投入翻譯工作的年輕人幾個建議


●丁世佳:
要我說真心話的話,我會勸想以翻譯工作為專職正職的人趁早反悔,能幹別的就幹別的,能跑多遠跑多遠。不管是筆譯還是口譯,都是非常耗費精神體力的辛苦工作,如果只是興趣或是當成副業加減做一些還可以,以此為業要養活自己或養家,實在不容易。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可以做,想要做,那就儘量多接觸不同的文化,在各方面充實提升自己,然後動手實做。翻譯必須在實做中累積經驗,才能求進步。而且更重要的是,想投入翻譯界的年輕人可能是因為興趣或是熱情,但必須注意的是任何興趣一旦變成工作,一定會消磨掉原來的熱情。你現在的熱情是否能夠經得起未來漫長的挫折和消耗,在經過消耗之後還能夠持續下去,才是對這份工作真正的熱愛。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興趣翻譯,喜歡翻譯,擅長翻譯,並且能夠真的以翻譯為職業而不厭倦或產生反感,那歡迎你進入苦海,一起探索遨遊。

●倪安宇:
看到這裡,你依然想以翻譯為業嗎?
現實是殘酷的。如果沒有人跟你一起分擔房貸房租、水電瓦斯及各種生活支出,三思。自由業不等於可以隨時出發遊山玩水。翻譯論件計酬,工作時間與所得多寡成正比。
工作是孤單的。常伴你左右的只有書和電腦,銷售成績好壞有時候跟翻譯品質無關,讀者回饋你未必看得到,得耐得住寂寞。成就感來自於你盡力呈現了作品原貌,以及認真深入讀(譯)完一本書的個人收穫。
職業病是免不了的。若不夠自律,一在電腦前面坐下便不動如山,過度消耗眼睛,生活作息紊亂或三餐不定時,大小病痛甩不開。嗯,別的譯者不一定有這些問題?對,我是負面教材。近日深受折磨,感觸良多。
拋開這些不談,翻譯確實能讓你擁有自由的心靈,活到老學到老的快樂。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有趣的韓國瑜現象


11/24所謂的九合一選舉過後,高雄出現了一位國民黨籍的市長——韓國瑜,不僅改變了長久以來一直為民進黨主場的現象,更帶動了氣氛的轉變,不僅投資的人出現了,陸客也報名要來觀光,海外的華人也想回來走一與韓總有關的地標:三山、韓總滷肉飯、youtube上與姪女推薦的小吃等。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厝內不拜姑婆又如何?


這是一部去年的記錄片,偶然機會看到了它的預告,才短短兩分多,就淚滿面了⋯⋯好想看全部⋯⋯可是沒有機會,只好在網路找看看有沒有網友「爆雷」的,就撞見了上面貼的這些文字:神主牌不侍奉姑婆。什麼?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因歡歡而有感之經文

圖片來自中國時報網路版

其實,我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
一看到新聞時,只想到她還算年輕,加上她母親還在,怎麼做出這事?她的媽媽會多傷心呢!

雖然她不認識我,但她是我青春年少時期出道的偶像,不知為何,心中有種奇怪的感覺,好像青春回憶中的一部分變調了,或許有點像這位布落客的心情吧!

看新聞和網友文章才知,原來她從小家境不錯,人又生得美,實在是具備了許多普通人羨慕的條件,可說是站在女神、公主等級的,跟我們這種恐龍的平民,真是雲泥之別,只是怎麼最後選擇走上這條路?

新聞似乎意指導致她自裁的原因是兩段婚姻不順,加上走不出父喪之慟。但女人家婚姻要「順」,在現今社會文化條件,我主觀認為真的很難,若有學者做個專業研究,我想,女人自己對婚姻滿意的,恐怕佔少數,原因很複雜,真的是自己要想開,要了解自己,這事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圓成圓滿」的,變數太多。

而父喪,我懂,但這樣不是讓在天之靈的父親更難過?還有在世的媽媽呢?

在新聞還在持續報導之際,因緣巧合,讀到一段經文,怎麼覺得若歡歡有機會知道這道理,是不是會改變她的決定?對她來說當然是晚了,但或許貼出來也有助於其他人吧!

簡單地來說,基本佛學知識,大家都應知道,人因為有貪、瞋、癡這三毒,使得我們輪迴生死不得解脫。我們日常的言語、行為、心念,都不出這三毒的影響,它們策動我們的言行、心念,如果沒有靜下心觀察,沒有受過禪修的訓練,要能暫時切斷這三毒對個人的影響,實在很難。但是,雖然一時無力斷除,先對它們有基本的認識還是好的,至少當自己深受情緒滋擾時,如果善因具足,或許會想到曾經讀過這佛經中的道理,因而能暫時抽離情緒,找適當的方式排遣或解決,那也是功德一件。

自殺其實是因為「瞋心」,一般我們對瞋心的認識,是瞋心向外發展的樣貌,例如某人惹了我,一把火在心中升起,怒髮衝冠,恨不得破口大罵,或是拿起手上的東西丟過去,或是君子報仇三年不晚,來好好計畫個「要你好看」的行動,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瞋火熾燒的狀況。但瞋心還有向內發展的一面,而且跟前面「一把火燒光一切」的狀況完全相反,是內縮、自傷性的展現,比如說心情不好、鬱悶、難過、心痛等,這些也是瞋心的展現。

下面這段經文就說出了這個道理,同時將去除瞋的方式也點了出來:

No being but seeks his own self’s good,   沒有有情不尋求自身的利益
None dearer to him than himself,    沒有比自己更親愛的了
Yet men in anger kill themselves,    然而,人會因為瞋恨而殺害自己
Distraught for reasons manifold:    因許多理由而心神錯亂
For crazed they stab themselves with daggers,    因為心狂亂而用短刀刺傷自己
In desperation swallow poison,    由於絕望而吞下毒藥
Perish hanged by ropes, or fling    上吊而逝, 或
Themselves over a precipice.    飛身墮崖
Yet how their life-destroying acts    然而,他們自毀的行為
Bring death unto themselves as well,   這般地將自己推入死亡
That they cannot discern, and that    他們卻沒有察覺
Is the ruin anger breeds.   這樣的毀滅也是由瞋心造成的
This secret place, with anger’s aid,   這幽暗之處,有著瞋心的協助
Is where mortality sets the snare.   正是死亡設下陷阱之處
To blot it out with discipline,   以調伏來排除它
With vision, strength, and understanding,   以正見、精進與智慧
To blot each fault out one by one,   一個接一個地去除不善法
The wise man should apply himself,   智者應當致力於
Training likewise in the true Dhamma;    在正法中如是訓練自己
”Let smoldering be far from us.”   「讓瞋火遠離我們!」
Then rid of wrath and free from anger,   然後去除憤怒,免於瞋恨
And rid of lust and free from envy,   去除貪欲,免於妒忌
Tamed, and with anger left behind,  調伏了自己,並放下瞋恨
Taintless, they reach Nibbana.   無有諸漏的他們,證得涅槃
AN 7:60, translated by Ñanamoli Thera
佛陀在此處說,其實自殺的行為也是瞋心引發的,要認知到這個事實,這也是經中說的正見,而瞋心是可以藉由修行而去除的,當然它不容易消滅,要到三果聖人才能真正去除瞋恚,但是我們可以慢慢練習,至少知道、發現自己有這樣的狀況,而且認知到是煩惱心引起的,不要認同它是你自己,然後用正確的方法,以慈心禪或是正念禪等,一再地去對治它。一開始會很難,但要鼓勵自己,煩惱也是生滅法,它一定會滅去,只要我們能削減給它的養料,它會慢慢地無法影響我們,所以就算是屢敗還是要屢戰,精進不懈地對治它,直到瞋恨永遠無法影響我們的一天。

下面貼的是同一經文的漢譯:

T01n0026_p0617b19 (一二九)中阿含大品怨家經第十三

T01n0026_p0618a25║ 所謂煩熱業  及諸法所纏
T01n0026_p0618a26║ 彼彼我今說  汝等善心聽
T01n0026_p0618a27║ 瞋者逆害父  及於諸兄弟
T01n0026_p0618a28║ 亦殺姊與妹  瞋者多所殘
T01n0026_p0618a29║ 所生及長養  得見此世間
T01n0026_p0618b01║ 因彼得存命  此母瞋亦害
T01n0026_p0618b02║ 無羞無慚愧  瞋纏無所言
T01n0026_p0618b03║ 人為恚所覆  口無所不說
T01n0026_p0618b04║ 造作癡罪逆  而自夭其命
T01n0026_p0618b05║ 作時不自覺  因瞋生恐怖
T01n0026_p0618b06║ 繫著自己身  愛樂無極已
T01n0026_p0618b07║ 雖愛念己身  瞋者亦自害
T01n0026_p0618b08║ 以刀而自刺  或從巖自投
T01n0026_p0618b09║ 或以繩自絞  及服諸毒藥
T01n0026_p0618b10║ 如是像瞋恚  是死依於恚
T01n0026_p0618b11║ 彼彼一切斷  用慧能覺了
T01n0026_p0618b12║ 小小不善業  慧者了能除
T01n0026_p0618b13║ 當堪耐是行  欲令無惡色
T01n0026_p0618b14║ 無恚亦無憂  除煙無貢高
T01n0026_p0618b15║ 調御斷瞋恚  滅訖無有漏

曾經讀過向智尊者對於修習「慈、悲、喜、捨」四梵住的文章,連結在此:四梵住的修習
特別是修慈心,最是能對治瞋心的,因為這個修法要先對自己生起慈心,若能對自己生慈心,也就不會因為瞋心而傷害自己了。

願一切眾生沒有身心的苦,願一切眾生快樂!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祝福.祝願.祝禱


今日是台北捷運砍人事件無辜受難往生者的頭七,在此獻上誠摯的祝福,祝願往生者無有恐懼,一心念佛(或上帝),能隨佛(上帝)往生到極樂淨土(天堂),享有平和與喜樂。

願受傷者早日康復,平撫傷痛,儘快回到日常的生活。

也願受難、受傷者的家屬節哀,早日平撫心情,珍惜與受難者曾有的美好回憶,放下對加害者的怨懟,平安幸福地生活,這或許是受難者們心中最大的期望。



這是巴利語的慈經唱頌,主要是以自己為根本,先祝願自己沒有瞋恨心,沒有身、心上的苦,自己能得到安樂,再祝福父母、師長、親戚、鄰居等的他人,也都沒有瞋恨心,沒有身、心上的苦,祝願別人也能得到安樂。

除了祝福以外,慈經中還有另一個要點,就是認知到「人是自己業力的繼承者」!己發生的事,有其因緣;造惡的人,必有果報。已發生的,我們無法改變,但還活著的人們不能因此失去對人生的信心與希望。若因憾事的發生,而人生從此落入黑暗,往生的親友們知道也會難過的。傷心、驚嚇後,還是以感恩。祝福的心,送摯愛的人最後一程。

這事至少教導我們,人生無常,生命在呼吸間,要好好珍惜與家人、親友在一起的時光,到了分離的時刻才能含著淚水,送上祝福與感謝,謝謝他們曾經陪過我們的那段日子。

願大家都平安!

願遭到災禍者遠離恐懼,速至個人理想中的天堂!

願一切眾生幸福、快樂、安詳。解脫!

阿彌陀佛!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色即是空」第二彈


其實早在之前的「色即是空」po出時就有準備要貼這篇,但因為找不到中文的影片,經過這些時日(居然超過一年了!),還是沒找到,那就只好將就著放英文的影片了(影片請點這裡)。

影片是蘭卡斯特教授的講演,主題是「全球科技時代下的佛教」(Burke Lecture: Buddhism in a Global Age of Technology),提到現代科技對傳統佛教思想的印證等。放在本格中的只是截取當中的一段,就是教授簡介佛教的部分。有趣的是,他說佛教是一個一直要人注意你的眼啊......見到色法,然後有眼識啊!耳聞聲啊......鼻嗅香啊......,然後勸我們要去注意這種種感官認知的宗教。人的一切經驗其實不出六根對六境的範圍,而在這「事實」下,我們對外界的認識其實受限於感官,也就是說,我看到的山河大地,不過是光線反射到眼,眼取相後送到腦,進而生出的認識作用。我的「山河大地」是我腦中出現的認識,不是外在真正的山河大地,我得到的只是一個影子,而它會讓我有種種的感觸,進而有種種的想法,我這個人的主觀思想就在這過程中確立了,「我」就存在了!

但分析起來,「我」是建立在這感官運作的過程中,哪一階段說來是「我」?

回到正題:若仔細觀察吾人的見聞覺知等,會發現自己認知到的不是實際存在的那個外境,只是感官與神經的運作,但在感官與神經運作中,讓我得以認知的外境,又實際是那外境的投射,它雖不能說是「真」,又不能說是「假」,是因緣和合下的產物,這樣是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依認知科學的解釋呢?


[講者簡介]
Lewis Lancaster 是佛教典籍的專家,也是第一個完成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佛學研究博士學位的人。他任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三十三年,當中有五年的時間為主席。借由國家地理學會的資助,他和一群學生和教職員工,在喜馬拉雅山的夏爾巴人的諸多寺院之中,將經典文本登錄成冊,之後便開始研究將巴利與中文佛典轉換成電腦格式的問題,最終完成了大型的光碟資料庫。這電腦的經驗使得他成立了一個稱為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ve的學者協會,位於柏克萊的校區,並有上千個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教授現為 Rosemead 西來大學的總裁。(此介紹文的出處在此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原來你我都不孤單


在網路上看一篇佛教論文,當中出現個巴利詞讓我很好奇,查了一下意思,不是很明白,又再查它出現在尼柯耶的經文,一看之下不禁擊掌叫好!(是真的有叫出好來啊!)幸好我現在是一人住,所以不會吵到別人。特別的是,剛好又是一人住的情況下,看了經文卻發現原來我不是獨住的啊!我是有伴的啊!深覺得佛陀說法之妙,忍不住寫在這兒與眾分享。

話要說從頭,就請先看北傳雜阿含的經文,剪貼如下:


T02n0099_p0088c18(00)║   (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
T02n0099_p0088c19(08)║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爾時,尊者鹿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
T02n0099_p0088c20(01)║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有第二住
T02n0099_p0088c21(00)║有一一住。彼云何第二住?云何一一住?」
T02n0099_p0088c22(01)║ 佛告鹿紐:「善哉!善哉!鹿紐!
T02n0099_p0088c23(07)║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佛告鹿紐:「若眼識色可愛、樂、念、可意,
T02n0099_p0088c24(01)║長養於欲;彼比丘見已,喜樂、讚歎、繫著住,愛樂、
T02n0099_p0088c25(00)║讚歎、繫著住已,心轉歡喜,歡喜已深樂,
T02n0099_p0088c26(02)║深樂已貪愛,貪愛已阨礙。歡喜、深樂、貪愛、阨礙者,
T02n0099_p0088c27(00)║是名第二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
T02n0099_p0088c28(00)║有如是像類比丘,正使空閑獨處
T02n0099_p0088c29(03)║猶名第二住。所以者何?愛喜不斷不滅故,愛欲不斷、
T02n0099_p0089a01(00)║不知者,諸佛如來說第二住。 「若有比丘,
T02n0099_p0089a02(01)║於可愛、樂、念、可意,長養於欲色;
T02n0099_p0089a03(06)║彼比丘見已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不喜樂、不讚歎、
T02n0099_p0089a04(01)║不繫著住已,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
T02n0099_p0089a05(03)║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愛故不阨礙。不歡喜、深樂、
T02n0099_p0089a06(00)║貪愛、阨礙者,是名為一一住。耳、鼻、舌、身、
T02n0099_p0089a07(01)║意亦如是說。鹿紐!如是像類比丘,
T02n0099_p0089a08(04)║正使處於高樓重閣,猶是一一住者。
T02n0099_p0089a09(08)║所以者何?貪愛已盡、已知故,貪愛已盡、已知者,
T02n0099_p0089a10(06)║諸佛如來說名一一住。」 爾時,尊者鹿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
T02n0099_p0089a11(00)║作禮而去。

這漢譯經文的意思還算好理解,但當中的兩個詞:「一一住」和「第二住」就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了,這時就要查看與它相應的南傳經典: SN 35: 63經。一一住和第二住的巴利分別是:ekavihārī, sadutiyavihārī。直譯的話是「一住者」與「與第二住者」或「俱第二住者」,水野的巴利字典解釋後者為:與伴隨者共住。只不過,就算查出來了,好像還是看不懂,什麼叫與伴隨者共住?這時南傳的英文譯本就幫上忙了:

"Venerable sir, it is said, 'a lone dweller, a lone dweller'. In what way... is one a lone dweller, and in what way is one dwelling with a partner?"
"There are ...forms cognizable by the eye that are desirable, lovely, agreeable, pleasing, sensually enticing, tantalizing. If a bhikkhu seeks delight in them, welcomes them, and remains holding to them, delight (nandī, 喜) arises. When there is delight, there is infatuation (sārāga, 有貪染的). When there is infatuation, there is bondage (saṃyoga, 結,縛). Bound by the fetter of delight (nandisaṃyojana, 喜的結縛)...a bhikkhu is called one dwelling with a partner." (Bhikkhu Bodhi, 2000, p. 1150)

也就是說,俱第二住者意指,和「第二個東西」一同住,以上述英譯經文來說,第二個東西指的是「喜的結縛」,簡化地說就是「喜」啦!因為整天都跟「喜」綁在一起,所以不是「獨住者」,而是有共伴住者喔!

最經典的是,佛陀接下來說(依南傳經文),如果是個「有共伴住者」,即使住在安靜、遠離人群、適於獨處的森林、塚間或郊外,仍然是個「有共伴住者」,為什麼呢?因為 taṇhā(渴愛)是他的同伴,沒有捨棄渴愛之故(Because craving is his partner, and he has not abandoned it. p. 1151)。相反地,若是此處說的「獨住者」,即使住在村落附近,與比丘、比丘尼往來,與在家在居士相交,與國王大臣、外道人士相處,若能捨棄渴愛,就是真的「獨住者」。

也就是說,若在六處:眼見色,耳聞聲...... 乃至意根認知諸法時,都沒有生起「喜」,也就不會有渴愛,便是真正的「獨住者」,即使處於鬧巿,但卻仍是個獨住者,此處頗有「大隱隱於巿」之意!

很值得拍手叫好吧!特別這個開示和馬哈希禪修法相合啊!馬哈希的修法是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身心活動中,觀察、注意當下最明顯的所緣,因為正念觀察所緣,當下只有活動與覺知活動的心,沒有機會讓喜生起,或生起了,能正念觀照當下的喜,也就不至於發展到結縛的程度。功夫深了,智慧便會於當下的觀照中一一生起。

回到本文的標題:原來就算是一個人生活,你也不是個獨住者,怕什麼孤單呢?而若能真的做到以上經文「獨住」的狀態,也根本不會有什麼孤單、寂寞的情緒,因為當它一生起,正念馬上捉住它,它就消失了,孤單在哪兒呢?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佛教為何強調布施?


是啊!這對於出家人來說實在是有點兒尷尬,因為不免在開示時會談到「布施」,講這個主題,就好像暗示台下的居士結束後要去寫發心一樣。

布施是人天善法的入門,先學布施,進而持戒。但布施並不是只在學佛初期就「完成」了,在學佛的過程中,它一直存在。

布施,是菩薩修學法門「六度四攝」之首,不僅位居第一的「布施波羅蜜」,也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中的第一法。從這角度看來,布施是菩薩自度度人的重要修持。

布施一般可分為三種: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所以除了錢財以外,花時間幫忙別人做些事也算是一種布施,因此布施的範圍變的很大,除卻為自己以外的行為,為他人做的,都算在布施之列,特別做時的出發點不是為了一己私利時。

布施又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它,在三方面體會佛教中深奧的「空性」,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簡單的說,在布施成立的情境中,如A給了B一個C,對於相關的三方面:施者(A)、受者(B)和施物(C)都不執著,沒有特別的情緒:期待、驕慢或不捨等攪和其中,即可說是真正的布施,清淨的布施。

布施,主要對治人的執著,而執著本身是造成人生受苦、輪迴不息的原因之一,因而佛教在學佛的一開始就強調布施,以實際的行動來漸漸改善長久染著的習性,它看似簡單易行,實則寓意深遠。

布施,還能為施者帶來快樂,下面這個「科學研究」多方證明了這點,重要的是,與布施的金錢多少無關,只要有做,就會快樂。「人只要為別人,就會快樂」,這個結論多簡單,但又多麼美啊!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順流和逆流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身心,就算只是觀察一小段時間,很容易會發現,多數的念頭、情緒,以及相應的行為,都離不開兩大範疇:追求和抗拒。對於我們喜歡的、有興趣的,腦袋中就充滿著與之相關的想法,計畫著如何將之付諸行動;對於不喜歡的、討厭的,整天若沒重要的事,腦子裡就是不請自來的負面情緒與語言,更會進一步的評估要不要將這負面能量爆發出去,或是根本無法出現理智的這一步,直接就爆發了!

這樣的正、負「運動」其實是生活中的常態,觀察久了,會發現人生不過如此:討厭什麼+喜歡什麼,如此不斷的反覆,再觀察下去,自然會想停止這樣的慣性「運動」,想從中解脫,不再一直受限於它。於是有此醒悟的人會開始找尋方法,以終結此等慣性運作,並身體力行,這樣,我們說這人是在修行了。

佛教的修行,也可稱為是「逆生死流」,因為所做所行都在對抗順於生死輪迴的慣性。任何會增長貪、瞋、癡的,就是順生死流,修行人要遠離它,而任何會加強無貪、無瞋、無癡的,可以使得行者跳脫輪迴的,就要培養它。比如說要約束自己的行為(持戒)、素食(減少口腹之慾),每日固定誦經或拜佛,甚至參加集體共修、密集禪修,練習過午不食等。對於一般沒有學佛,或是對實相沒有任何體會的人們,會對這些人的「自苦」感到不可思議;人生有太多有趣事的可做:打電玩、看電影、踏青郊遊、找朋友喝茶聊天等,為何要花時間在這麼無聊的修行上呢?

做一般人覺得有趣的事,其實是順著生死流轉,不斷種下輪迴的因,離解脫遙遙無期。做修行這自苦又「無聊」,看似阿呆的行為,卻能靜心發慧,時機成熟則能完成從生死中解脫,得大自在。它的「無聊」,實則並不無聊。身心變化無窮,沒有用心於修行的人們無從得知當中的「趣味」。

類似這般順逆的行為,不放在佛教的修行來看,也是常常出現在生活中。例如過年時的新願望和計畫:要早起、要多運動、少吃或不吃不健康的食品,如速食、太多的肉類、可樂等,這些心願都是有助個人向上、向善發展的,但發願容易,面對實際的誘惑時,如天冷,早上還是會多懶床一下!或是朋友在吃漢堡,自己看到也忍不住要買來吃等。個人的理性與欲望不停在日常生活中上演拉鋸戰,一會兒理性勝出,一會兒又敗在欲望之下。

要能夠破除這樣的模式,不修行是無法達到的,就算是非宗教性質的活動,如想要減肥,若沒有如修行人一般的決心和毅力是無法成功的。而在這場戰役中,我們的敵人就是貪、瞋、癡三不善根,有助我方的戰友則是與之相反的「無貪、無瞋、無癡」。對這主題更詳細的說明,可參見「向智尊者」的盡除不善根

當你領悟到,人生不過是一場不斷上演的拉鋸戰,你會選擇隨波遂流,繼續無盡的拉鋸?還是逆流而上?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學佛多美好


人生走到一半,也算看到了一些悲歡離合,回首來時路,深深地感恩這世上還有佛教,還有道場與法師們,能讓現今的自己學佛。當然,我並不是賣瓜的說瓜甜,而是在許多的人生風景中,自然會生起這樣的想法。例如說,回家探望自己的老爸,因為人老了,對生命提不起熱忱,心志頽喪,每天只用電視來麻醉自己,提到子媳不免多有抱怨時,總不免想到自己認識的老和尚,也同樣是老了,多病痛了,但還是認真的做每日的定課,能打坐就坐,能經行就行,能看書就看書,要是動不了了,心裡還可以繼續做他禪修的功課,要不是念佛,要不就是觀察自己的五蘊身心;只要一息尚存,一念尚行,沒有不用來保持自己的正念和禪修的所緣。別人看他,總是祥和,而人看我老爸,總覺得可憐與無奈。

人要是有學佛,該是多麼美好的啊!

學佛,是永不蝕本的投資!

學佛,學一個守護自心的方法,人生順利美滿時可以用,人生運勢低落更可幫助自他度過暗潮。
學佛,進而修行,自然會因為修行的進展,而發現人生的另外一面。人生不是像電視廣告或是電影強調的追求或成就,人生中的不實與虛妄,在現代也由新的物理或科學理論加以證明了。人的執著因為對人生實相的了解而自然減少,少執著的人,還會不快樂嗎?執著讓心生起激動與追求,有激動怎會有平和的快樂?少了執著,少了那部分的煩惱和弱點,人生的變化刺痛不到這樣的人,還不快樂嗎?

學佛多好啊!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會學佛,或是給自己機會去認識它,去實踐它,親自去體證它對實相的描述,親身去體驗它帶來的平和。

學佛真好!學佛的人真有福氣!

算是判了緩刑

昨天回診,一直在想結果若是不好的,未來就改變了,下個月要上的課,之後要去禪修等可能都不行了。心情不好,雖知道自己的擔心無濟於事,但還是忍不住想到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