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做中修什麼?


「做中修」、「做中學」是家師常常掛在嘴邊的指導方針,只是師父老人家好像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做中修?如何做中學?」,這個指導方針就像個禪機一般,剛出家的時候一直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我怎麼覺得,做事的時候就只有做事,學到的不就是怎麼讓事情做得順利、圓滿,和修行有什麼關係?又為何要「做中修」?應該要「靜中修」吧!也就是密集佛七、禪修、閉闗等,這樣才是在修行啊!

「靜中修」是個理想狀態,是修行人所嚮往的生活方式,但是,真有那機會了,有沒有在「靜中修」呢?還是又覺得這「靜中修」不夠靜啊!最後發現「靜中修」居然沒有理想中的理想!然後失掉對修行的信心與熱忱?

我曾去參加一個30天的密集禪修,在一個全年禪修的道場,這三十天還特別從國外請了禪師,所以作息上和平日稍有不同,禪師每兩天會和參加者小參,所以不好好用功打坐的話,禪師是很容易就發現的。

在那三十天中,從外面來參加的人都很努力用功,因為機會難得,平時都忙別的事,或是在上班,有機會禪修當然要好好把握。而道場自己的常隨居士,因為習慣了那兒的場地和人事,習慣了禪修的作息,加上他們本來就有大把的時間在道場修行,所以就「皮皮的」。禪師在的時候,就看來很用功;禪師不在場了,特別是出坡打掃時,就整個鬆散下來,甚至還會找人聊天。看在眼裡的我這麼想:人在福中不知福啊!他們過著多少出家法師羨慕的生活,可以好好「靜中修」,但卻沒有把握,讓時間、精力隨著日常瑣事消耗掉了,好可惜啊!

「靜中修」若心沒有靜下來,其實也無法修行。再怎麼「靜」的生活,也不是完全沒事,總要打掃環境吧!要煮飯吧!總要洗衣吧!採買吧!東西壞了要找人來修理吧!若沒有好好用心,理想中的靜中修,永遠只是理想,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相反的,在忙碌的生活與行事中,若有好好把握,心有靜下來,就能修行,這即是「做中修」的真諦。

「做中修」指導手冊第一條:觀察自己、了解自己

在生活中仍要修行,首先要有想修行的心,有了這動機才會開始執行,就會排除萬難地要修㣔。有的人嘴巴掛著「自己應要多修行」、「要多用心」、「好想打坐、拜佛」等,但實際的行動完全沒出現,或有善知識勸告了某些行為 不適當,也只會生氣,忙著為自己找理由辯解,沒有實際去看人家說的是什麼,實際去觀察自己是不是那個樣子,再來看要怎麼改進。

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心要常常觀照自己的身、語、意,一來了解所謂的「我」是個怎麼樣的人,什麼情況會高興,什麼情況會生氣,什麼情況會發懶,什麼情況會恐懼,了解上述各情況的自己如何回應:是發洩?找人傾述?自閉?沈溺於酒精或網路遊戲?...... 再觀察要自己多久會從這樣的情境離開,有時好幾天了還氣個沒完,有時一個月都很沮喪,有時一想到就害怕,連想都不敢想等等。如果觀察久了,就會發現,原來我是個這樣的人,例如「我就是不能接受人家冤枉我的人,被冤了我就很氣」;「我最討厭那種很假的人,好想撕爛她的假面具』等等。

觀察自己,進而了解自己,是修行的第一步。這樣對自己的了解以及之前的自我觀察,其實已經在「修行」了。就好像我們在工作上,若要做什麼project,或是要處理什麼問題,第一步不是呆呆的往前衝,而是要先了解局勢,現在是什麼狀況,我有哪些資源,又有哪些麻煩等,若現況都不明,就盲撞瞎打,最後事情不見得能圓滿處理。

修行亦然,想修的人,眼光向內看,看自己,了解自己,接下來才能說要怎麼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父親的忌日

2013至今,每年我都會誦一部金剛經,也會前一日先買好要祭祀的點心,最後吃下肚的其實是我,所以會選我好奇、沒試過的店家。明明是我喜歡的東西,但在選的時候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是忌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