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色即是空」第二彈


其實早在之前的「色即是空」po出時就有準備要貼這篇,但因為找不到中文的影片,經過這些時日(居然超過一年了!),還是沒找到,那就只好將就著放英文的影片了(影片請點這裡)。

影片是蘭卡斯特教授的講演,主題是「全球科技時代下的佛教」(Burke Lecture: Buddhism in a Global Age of Technology),提到現代科技對傳統佛教思想的印證等。放在本格中的只是截取當中的一段,就是教授簡介佛教的部分。有趣的是,他說佛教是一個一直要人注意你的眼啊......見到色法,然後有眼識啊!耳聞聲啊......鼻嗅香啊......,然後勸我們要去注意這種種感官認知的宗教。人的一切經驗其實不出六根對六境的範圍,而在這「事實」下,我們對外界的認識其實受限於感官,也就是說,我看到的山河大地,不過是光線反射到眼,眼取相後送到腦,進而生出的認識作用。我的「山河大地」是我腦中出現的認識,不是外在真正的山河大地,我得到的只是一個影子,而它會讓我有種種的感觸,進而有種種的想法,我這個人的主觀思想就在這過程中確立了,「我」就存在了!

但分析起來,「我」是建立在這感官運作的過程中,哪一階段說來是「我」?

回到正題:若仔細觀察吾人的見聞覺知等,會發現自己認知到的不是實際存在的那個外境,只是感官與神經的運作,但在感官與神經運作中,讓我得以認知的外境,又實際是那外境的投射,它雖不能說是「真」,又不能說是「假」,是因緣和合下的產物,這樣是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依認知科學的解釋呢?


[講者簡介]
Lewis Lancaster 是佛教典籍的專家,也是第一個完成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佛學研究博士學位的人。他任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三十三年,當中有五年的時間為主席。借由國家地理學會的資助,他和一群學生和教職員工,在喜馬拉雅山的夏爾巴人的諸多寺院之中,將經典文本登錄成冊,之後便開始研究將巴利與中文佛典轉換成電腦格式的問題,最終完成了大型的光碟資料庫。這電腦的經驗使得他成立了一個稱為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ve的學者協會,位於柏克萊的校區,並有上千個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教授現為 Rosemead 西來大學的總裁。(此介紹文的出處在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端正法啊!

本來今年打算要開新課的,最初有一點糾結的是,講自己的論文⋯⋯是好事吧!但就是要說 my theory,這跟依照他人的書來講是不同的了,他人的書可以說是作者的論點,自己的就要全部承擔。雖然我並不是會亂講的人,但,總覺得責任和壓力更大了!因此而猶豫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