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佛教的是非公理何在?

發完「施主們!你們認不認識自己布施的對象呢?」一文,許多往事浮在眼前,文中提到的案例,不免會有人提出:既然都知道對方行為失當,為何不能阻止?為何不能請更高層的人士,如對方的師父或師長指正他呢?難道錯的人就可以大大方方的橫行,而一般善良的人就任由對方欺壓嗎?更進一步的,有的居士會說:佛教是沒有是非公理了嗎?上位者為何不主持公道呢?佛教實在太讓人失望,我退失道心了!

當直接聽到這些言論時,實在是教人難過。

會提出這些論點的人,主要是為了佛教好,但佛教卻讓他失望了。

個人認為佛教當然是有是非公理的,若是在一個如法如律的僧團,當有居士或法師發現某法師有這等行為,向僧團的長老提出,長老們依戒律是會處理,而且是處理法師以及與他相關的居士這兩部分。但是,若一個寺院在「誦戒羯磨」這方面,因為種種原因,只是當作「儀式」來行禮如儀一番,那在防非止惡的效果當然會比較差了。而此中的種種原因,有可能是出家人來自不同的道場,而住持或長老並不是其他住眾的剃度師父,在處理這方面事情的效果就會差很多。

居士們或許不知道的是,也許道場或上座法師指正過對方了,但對方還是不知慚愧,依然故我,法師們再進一步也只能「默擯」他(不跟他交談或交流),或提醒認識的居士要注意這位法師,如此而已。

當然,對知情的法師或居士而言,若是心中生起了憤慨,甚至達到退道心的程度,反而是要去正視與調伏這樣的煩惱。重要的是要有因緣觀,看清事情發生的因緣,了解自己可以做到的程度,若是也都努力了,事情還是沒有依自己所想而改變,這時就要放下,還不放下,也只是跟自己過不去,無濟於事。

若因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惡行,就喪失對佛教的信心,是不是也太情緒化了些?應該要由自己的體驗,自己實際從修學佛法中得到的改變來看吧!而那些經驗,是任他人也奪不走,撼動不了的啊!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如何處理切開但未熟的酪梨(Avocado)

當然,最好不要沒熟時切開!
但有的時候就是覺得好像有軟,可以試試看吧!結果就開了,然後發現沒熟,接著氣自己沒耐性,再來懊悔...

今天就發生了這個狀況。
上一次也是這樣時,將未熟的酪梨切了,下鍋炒,但是吃起來很怪,好像是酪梨油被燒過頭而壞了的感覺,最後只好丟了。這回再切出了未熟的酪梨,第一個念頭就是:只好丟了,好可惜啊!但實在不想浪費食物,所以上網找救兵,用中文和英文問google,居然真的有答案!(外國人提供的)

方法是:

將皮去掉(因為沒熟,所以皮不大好削),然後放入鍋中,加水稍微淹過酪梨,低溫煮5~10分(意思是小火吧!我是水滾了後以小火保持滾的狀態),因為不知到底是五分還是十分,就取中道煮了6分鐘,然後放涼(這次是將鍋移開火,酪梨還在鍋中)。等到涼了,挖一塊來吃,居然就像正常的酪梨!只是因為是未熟的,所以風味上弱了些,但其它都還好,特別如果是加入沙拉中,因為有其他醬料的加持,實在完全不覺得是「加工煮熟」的酪梨。

大成功!
下回有不小心切開的未熟酪梨,就不用急著丟掉囉!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施主們!你們認不認識自己布施的對象呢?

出家人接受在家居士的供養,從佛陀時代就是如此了。居士布施僧眾所需,以此得到福報功德,而僧眾為居士開示佛法,無論是日常生活的倫理,或是佛法的教義,甚至是禪修的指導,藉由僧眾的開示,居士們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指引,過著較為平和與快樂的生活,若有空閒時間深入禪修,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對自心的了解與控制,更有機會親證實相。另一方面,僧眾得到衣、食等的護持,可以專心的修學,而修行所得到的進步或修證,將會有助於日後對居士的指導,所以「布施」實際上是雙贏的,對俗對僧,都有助益。

但是,任何事都有腐敗的一面,特別修行是「逆生死流」,在這個漫長又艱困的過程中,行者要面對的是自己的人性黑暗面,其中一個很大的敵人,就是居士給予法師的「利養」。居士護持法師修行,無論禪修或是讀書,法師將得到的物資或金錢用在這樣的目的是沒問題的,但若有人受不了物慾的誘惑,拿了居士善心的供養而「享受人生」,甚或提供不正確的訊息,讓居士布施更多錢,或去找更多的朋友來護持,當中的因果就很難說了。

居士是善心的,所以布施仍是有功德,但受供者沒有善加利用,受者這方反而造作了很大的罪業。但另一方面說,居士的智慧不足,沒有觀察到受贈者實際上濫用了得到的供養,所謂的善心布施,反而成為他人墮落的助因,也因為受贈者不夠清淨,布施的功德大打折扣,布施的人們是不是也應善加揀擇自己布施的對象呢?

發此文的緣起是,一位不算太認識的法師,在偶爾幾次的相聚中,不由得注意到他帶來的電腦每次都不一樣:小筆電、Macbook air、平板電腦輪流出現,還聽去過他住處的人說,屋裹還放了台iMac。另外,他用還算新發表的智慧型手機,不一會兒,又看到拿著一台新的錄影機在錄影。前陣子聽說他搬了家,租的房子讓去過的人都直稱「豪啊」!(以出家人付擔得起的標準來說)半年前他才出國玩了一個月,過年又聽說要去國外玩。納悶著這人怎麼財力這麼雄厚?同樣參加聚會的法師們,來自各個佛教國家,沒有一人有這等的派頭,好奇問了一下孤狗,沒想到查到一篇網路文章,是護持這位法師的一位居士發的。文中說明此法師生活辛苦,但想要用功,希望大家集資,可以每個月匯錢到法師的戶頭。居士的善心傳揚了出去,約有廿人登記要每月供養固定的金額給這法師,這下子終於了解為什麼他可以有這麼多的電子玩意兒!為什麼租得起月租約台幣兩萬元的單位,又為什麼可以一年出國兩趟「朝聖」了!

悲哀的是,「地獄門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似須彌山,若自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等道理,個人沒有辦法向他提點;痛苦的是,明明知道這些居士們的善心被利用,卻也沒有能力去揭發或改變,只好在這個茫茫網海發出一點聲音:

施主們啊!佛陀有教我們要善選自己的善知識,要長時的觀察對方的一言一行,合不合法,合不合律,有智慧的選擇布施或捐款的人或單位,讓這美好的行為能夠結出清淨的果實。


[註記]
這兒記下的算是一個特例,為的是說明一點道理。大多數的出家人,個人所認識的,都不是像這樣。希望有緣看到的人,要將之視為一個「負面教材」,也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否定掉其他清淨的團體或修行人。不用擔心正義無從伸張,因果不爽,不可不慎啊!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超弦理論﹣「色即是空」的新解釋?



這個講演所說的「超弦理論」簡直就是在說明「色即是空」嘛!

片中的教授提到物質可以再分析到原子>電子>中子、 質子,最後到之前大家認為最小組成份子的「夸克」,現在進一步,科學家認為再分析下去就所謂震動的「弦」,不同的頻率、震動會組成不同的物質。

所以,若一切的外境都是各種的弦所組成的話,不正是在說明「色即是空」嗎?我們都認為很堅固的東西,其實也是由各種震動的弦所組成的,這科學的說法明顯的證明佛教的理論,而古時候的人完全是靠禪修來了解這個世界和我們的身心,實在是太值得讚歎了啊!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我們吃的有何不妥?



直接點入,好像不一會兒就出現中文了,要看英文字幕的也可以改。

雖然講者並不是素食者,但他提出的論點十分發人省思。

中國佛教的出家人是吃素的,而這並不是佛陀的規定,是佛教傳入中國,於梁武帝時下令全國的出家人必須吃素,基本的理由是﹣﹣食肉者斷大悲種。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儒家也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如果吃肉的時候想一想「肉主人」被殺時的痛苦,應該任誰也吃不下去吧!

沒想到時至今日,吃素更增添了環保與回歸自然生活的意義,這怕是梁武帝想都沒想過的啊!但身為吃近廿年素的人,深覺吃素真的是比較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在外食素不易,得自己煮,自己做的當然比較乾淨,食材也可以自己選擇品質與新鮮度。真的吃素久了,自然會覺得那些假魚偽肉「不是食物」,頂多吃些豆腐、豆包來增加蛋白質。

然而,這影片要提出的不是食素與否的問題,而是人們已經很少在吃「真正的食物」了。現在大多的食品是工廠加工過的,很少有人自己在家煮飯菜,要不就在外吃,要不就買外賣,長久下來,我們實際吃的不是新鮮的東西,而是加了許多添加物的恐怖混合體,吃得久了,連真正天然的美味也無法品嚐,反而要吃更刺激味蕾的才覺得好吃,真的很悲哀啊!更可怕的是,人們的健康也這樣「吃下去」了,實在很不值。雖然自己煮食會花些時間,但也有樂趣在,真的可以好好的反思一下!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我是上座部的佛教徒

方才聽到一位同學分享自己的見聞:一群台灣的居士來供養法師,因為該中心有北傳和南傳的出家人,這群居士看到南傳的法師馬上就頂禮,送上供養,但對於北傳的出家人,就沒有這麼「好禮」了,不僅如此,他們還自稱是「上座部的佛教徒」。

這真是個有趣的聲明。上座部的佛陀和北傳的佛陀不是同一人嗎?皈依三寶時,也是宣示:「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並不是「我皈依上座部的佛,皈依上座部的法,皈依上座部的僧」吧!

讓人想到六祖惠能回應五祖弘忍的話: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豈有南北之別?

佛教的歴史發展至今,雖然有北傳、南傳和藏傳三大傳承,有中國佛教、日本佛教、美國佛教、泰國佛教等地域上的差異,但佛教的本質與基本教義並沒有改變。
人們自限於「南北」,佛,又豈有南北之分啊!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必也正名乎﹣如何稱呼出家人

這個主題也是困擾了我許久。明明佛教傳到中國也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但人們對於如何稱呼法師,當然特別是指現代,似乎不是太了解。

自從出家以來,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好轉,也實在讓人納悶,國人連自己的語言似乎不大在意怎麼用才是正確的。

佛教徒看到出家人可稱為「師父」或「法師」,但一般大眾多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遇到比丘稱「先生」,遇到比丘尼稱「小姐」,這或許也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出家久了,自己早已不認為自己是「小姐」或「先生」,因而當人們這麼稱呼時,常不知對方是在叫自己,所以有時會沒有回應。個人以為非佛教徒其實統一稱「法師」就可以了,就像我們出家人遇到神父或修女,雖是不同信仰,還是以他們專業的名稱來指稱,不會稱他們為「先生」或「小姐」。這實際是語言使用的問題,和信仰沒有關係。

另外,指稱出家人的「師父」一詞,和「師傅」是不同的。「師傅」是某種技藝的專業人士,如水電師傅、麵包師傅等,例如我們台語在發音上就有區別,說出家師父是 su fu,但專業人士就是 sai fu 了。有時看到大陸的新聞指出家人為「師傅」,總是覺得哪裹不對勁啊!

若是以英文來稱法師,可說 venerable。曾看過在美華人將「法師」直譯為 Dharma master,直譯上不能說太錯,但 master 一般指的是「大師」,若是真的「大師」,如星雲法師等地位的,稱master就沒問題,或是指稱自己的師父,用 master 還說得過去。一般某某法師,英文則稱 Venerable so and so 即可,不然搞得一堆 master ,老外也覺得怪吧。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開張大吉

我真的是瘋了,居然公開的搞了個布拉格。雖然不會主動邀人來看,但這是個公開的布拉格,本意就是要「公開」。

緣起是昨天聽了Lancaster教授的演講,他認為這時代的佛教徒應該要善用 communication links。在這之前的講演也提過類似的,說到當電視發明的時候,大學的教授們大加躂伐,但電視的力量很大,那一代的他們沒有好好運用,turn your back on it 是不對的,應該要想法子將電視運用在教育上。而這時代充滿著各種的社群網站等,雖有它的過患,但我們不應不去正視它。

說的有理,但,還是無法接受用facebook等等的功能,所以,開一個布拉格,或許是個雖不中亦不遠矣的作法吧!

這兒會放些什麼?跟佛法與佛教有關的文章,以及,自己出家快要進入廿年的一些體會與感想吧!平凡,或許也不平凡的人生(出家或許對許多人來說是不平常的),在虛擬的網路世界,留下一些實際上卻沒有留下的痕跡。

端正法啊!

本來今年打算要開新課的,最初有一點糾結的是,講自己的論文⋯⋯是好事吧!但就是要說 my theory,這跟依照他人的書來講是不同的了,他人的書可以說是作者的論點,自己的就要全部承擔。雖然我並不是會亂講的人,但,總覺得責任和壓力更大了!因此而猶豫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