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這算不算躺著也中槍?

看網路新聞時,被一則標題吸引住,主要是有一知名法師的名號出現其中。

點開一看,說真的,其實跟這位法師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從所撰寫的內容看來,法師本人也不是這對夫婦不合要離婚的主因,但新聞標題這麼一下,再加上從法師本人日誌取得的照片,看起來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現在的記者除了要吸引點閱率外,一點道德也不顧嗎?我當然知道這位法師確實有些爭議,但在這條新聞上,實在關係不太大,說真的,作者這般操作到底存什麼心,是不是自己要好好想想呢?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公開被人批評


有居士截圖告訴我的,被人審視而放到facebook的影片。

因為真的沒有時間去細看內容,只匆匆掃過,但一看評家的大名,不能說不認識,也不能說是認識的人,尷尬!也不方便跟報信者多說什麼,潦草幾句安慰對方一下。
只是靜下來細想,我與論者「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他為什麼打著旗號針對本人?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翻譯工作的苦樂談

長草了的布拉格,真是不好意思,近一年來發生很多事,卻沒在此記錄下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心有所感,貼在此以饗大眾!💗

《聯合報》2/4

丁世佳vs.倪安宇/給有志翻譯者的備忘錄


翻譯工作的苦樂談


●丁世佳:
翻譯苦樂談,其實苦遠多於樂。翻譯是一種孤獨的行業,因為從頭到尾都是獨自一個人的腦力活動,從閱讀原文到轉換成母語到行文的斟酌修改,都是自己一個人的作業,跟別的工作不一樣,和外界他人的接觸少到不能再少。如果不夠了解自己,不善於和自己相處,耐不住寂寞,是做不了翻譯這一行的。單獨作業其實算不上真正的苦。翻譯真正的苦惱在琢磨如何將原文以最貼切最合適的方式轉換成譯文,這個過程最為痛苦。不管原文看起來有多簡單多容易,都需要再三斟酌,找尋到盡可能最佳的呈現,所以我個人非常佩服能夠日產一兩萬字甚至更多的同行。光是打出這麼大量的字要花的時間就不少了,我這種一個詞可以想兩天的蝸牛作業者實在望塵莫及。正是「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在下雖然無鬚,但頭髮都快掉光了。
翻譯最苦的是腦力活動,而最樂的也是腦力活動。在突然想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時,那種滿足和成就感就是最快樂的時候。如果再說得實際一點,那翻譯工作痛苦的地方就在於想破腦袋辛苦的成果不足以餬口;而最快樂的地方就是稿費竟然沒有延遲準時入帳,而且還能收到退稅的時候。

●倪安宇:
事少,錢少,無須離家。
事少到什麼程度?你唯一需要做的是開電腦、開檔案、開email看編輯是否來催稿,當然還需要打開你的心靈跟作者對話。
錢少到什麼程度?你以為新台幣的最小單位是元?錯了。有一個五十年前存在過,如今依然存在於翻譯界的貨幣單位是:毛。你若遇到博學作者短短一段話提及四個典故、五個歷史人物、三本典籍,就得寫十二個註。有時候為釐清某個歷史事件不同版本間的差異,必須比對三至四本論文或專書篇幅不等的章節,力求寫出一則簡單扼要約五、六十字的註。作者若不小心拼錯歷史人物姓名,偏偏同姓名者若干,為確認此何許人也,要從年代、事蹟等蛛絲馬跡尋覓真相。一晚八小時查核資料到天光乍現的翻譯所得:三百元到五百元。如果沒有另一半的薪水養家,維生困難。
不離家到什麼程度?只要冰箱存糧夠,咖啡不虞匱乏,我可以三個星期不出門。當然也有人四海為家,因為理論上只要帶著電腦哪裡都能工作。但是我不能。安靜、安心、專心,是我需要的工作環境。
出門社交不只擾亂工作節奏,而且麻煩。自我介紹該怎麼說?翻譯家?怎麼可能。只能說「我是做翻譯的」,跟以前說「天橋下耍把式的」和「茶館裡說書的」感覺類似。剛拋下學校教職,專職翻譯的時候感觸最深。社交場合說自己教書或做翻譯,對方的眼神反應截然不同。
基本上會選擇從事翻譯工作的人並不愛社交(有例外),而且清楚自己做了什麼選擇(真的嗎?),對於外界的不理解並不在意(不然要哭嗎?)。久而久之你不再社交,也就不再需要出門,如此一來更利於專心翻譯。非常良性循環(嗯哼)。
萬幸你熱情不減,日日卯足勁在電腦前耕耘十多個小時。每出版一本譯作,視線更模糊一點,背脊多側彎幾分,體重又失控若干,與世更加隔絕。但你的心裡依然雀躍。
因為你屏蔽俗世,進入作者精心打造的世界,隱形的你悠遊其中,剖析觀察每個角色,他們的人生豐富你的人生,他們的情緒帶動你的情緒,數個月後道別,彷彿從四面八方汲取了能量,雖然疲憊但滿足;或在作者的帶領下對一個議題從陌生到熟悉,你學習不是為了成績,是為了充實自己所知,而且還有人付你錢。
倘若偶爾覺得心理不平衡,可以拿出《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看看裡面那位譯者如何發揮影響力,把作者和讀者整得團團轉,不無幫助。

翻譯可以教/學嗎?


●丁世佳:
在我入行的時候,大專院校的外語學系開設的翻譯課程只是聊備一格,並沒有有系統的規畫教學。等到有了專門研究教授翻譯的學系時,我已經脫離了學生生涯。所以翻譯能不能教,能不能學?既然有專門的學科,那肯定是能教授也能學習的。個人並沒有接觸過專門教授翻譯的課程,很難評價。我相信翻譯課程可以教授各種理論,訣竅和方法,但所有的理論訣竅方法,如果不實踐就沒有任何的意義。翻譯是一門需要身體力行的學科。然而翻譯工作的實踐,卻不是光有理論訣竅方法就做得到,做得好的。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或許可以指導徒弟什麼內容應該怎樣翻譯,或是指出哪裡可以如何翻得更好(這裡不包括內容正確與否的指教,因為譯文正確是最大的前提),怎樣可以翻得更好;但如何翻譯或怎樣更好並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更多時候還是要靠譯者本身的領悟和經驗。而翻譯的呈現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譯者的自由心證。這樣看來,翻譯或許也可以說是教不來學不到,只能自己體會的。

●倪安宇:
教,可以。學,因人而異。聽起來是廢話,但確實是經驗談。
我曾在大學教授筆譯多年。透過文法分析、技巧和經驗分享,以及實例練習,讓學生避免翻譯的基本錯誤,建立概念,節省前期摸索時間,粗淺認識翻譯。但是「修行在個人」不只是專業問題,還涉及先天語感、個性(是否耐得住靜態孤獨的翻譯工作模式,夠不夠吹毛求疵,願不願意花時間思索一句話甚或一個詞,能否滿足於永遠當作者背後的隱形人),有沒有足夠熱情或傻勁,還有,本質上是否為愛書人亦至關緊要。
我也曾為輔大翻譯研究所學生。讀理論很有收穫,很開眼界;跟同儕交流很受啟發,很熱血;跟老師討論很心有戚戚,很有使命,覺得知音在眼前。但是坐回電腦桌前,那些理論、交流和自我期許都被拋諸腦後,要面對、解決的是再實際不過的問題:正確理解(南腔北調),訊息轉換,語意對應,節奏頓挫,文化差異。一個事件或人名要用註解說明,抑或是把相關訊息放入內文,哪一個比較可能影響閱讀?作者沒有訴諸文字的意在言外你看出來了,要如何讓讀者也心領神會?這些該如何教?學生又該如何學?
想做好翻譯需要一輩子學習。自學。他國文化、歷史永遠學不夠,他國時事、政治、社會變遷和輿論或新興詞彙必須緊追在後。唯有平時出於自覺做功課,才不會用時辛苦摸黑找資料。
翻譯工作會因為經驗累積日益純熟,更快得趣,但有時候會因為一句雙關語,讓最資深的譯者也傷透腦筋。你不會因為翻譯了同一位作者多部作品,就跟他心靈相通,翻譯一氣呵成。即使你對一本書的議題做足功課,也有可能一時語塞找不出恰當的中文轉換。艾可說「翻譯就是說出幾乎一樣的話」,那個「幾乎一樣」該如何拿捏,是所有譯者從入行到退休時時刻刻都得面對的挑戰。

翻譯的文化責任


●丁世佳:
翻譯是文化的橋梁。藉由翻譯,不同的文化才能互相溝通互相理解。如果不透過翻譯,我們的世界會變得非常狹隘,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翻譯整個世界根本無法運轉。個人覺得翻譯不僅負有文化責任,還有社會責任。不光是不正確的翻譯會誤導並產生嚴重的誤會,即便是正確的翻譯,也會因為不同的呈現而對文化交流造成不同層面的影響。外來語就是明顯的例證。每個語言都有外來語,而中文因為地域和歷史背景的緣故,可能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最深,現在很多日文中的漢字詞彙已經成為中文裡的外來語。而日文的漢字詞彙在翻譯的時候如何使用,確實有文化以及社會的影響力。這讓我想起當初做《深夜食堂》第一集的時候,曾經因為「玉子燒」和當時的責任編輯意見不合。當時我認為不該直接沿用漢字,然而若是翻譯成日式蛋捲又會產生很多的歧異,在和編輯溝通之後沿用了「玉子燒」,就像西洋的蛋捲現在已經直接音譯為歐姆蛋一樣,如今講到玉子燒,大家都知道是日本料理店裡面的蛋捲。日文漢字的使用應該要適度,最好是能從漢字就推斷出本意的詞才能引用,像是中文本來就有的詞彙如「炸雞」,一定要裝腔作勢使用「唐揚」,個人就認為絕對不適合。日文漢字只是一個很低階的例子。翻譯作品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翻譯從事者在工作的時候應該有所自覺,不管翻譯怎樣的作品,都應該儘量慎重。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嚴肅了。但其實就是儘量敬業。

●倪安宇:
翻譯的目的是在不同文化間居中協助傳遞對等訊息。作為艾可所言「典型讀者」的譯者自然得比其他讀者更了解作者的企圖,並努力解決文化差異的可譯性問題。其實不管什麼類型的翻譯都有文化問題需要解決,因此也承擔了所謂的文化責任,從語意對應、詞彙轉換到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譯者能做的無非是務實地分層妥善處理。
其實我很少從如此宏大的角度看翻譯,只有另一半努力想要擠出一句話來肯定我的工作時,會這麼說。但翻譯如果失當,其影響大可至傳遞謬誤觀念及思想,小可至讓該作者因銷售不佳從此在中文書市絕跡。責任何止「文化」二字足以囊括。

給有心投入翻譯工作的年輕人幾個建議


●丁世佳:
要我說真心話的話,我會勸想以翻譯工作為專職正職的人趁早反悔,能幹別的就幹別的,能跑多遠跑多遠。不管是筆譯還是口譯,都是非常耗費精神體力的辛苦工作,如果只是興趣或是當成副業加減做一些還可以,以此為業要養活自己或養家,實在不容易。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可以做,想要做,那就儘量多接觸不同的文化,在各方面充實提升自己,然後動手實做。翻譯必須在實做中累積經驗,才能求進步。而且更重要的是,想投入翻譯界的年輕人可能是因為興趣或是熱情,但必須注意的是任何興趣一旦變成工作,一定會消磨掉原來的熱情。你現在的熱情是否能夠經得起未來漫長的挫折和消耗,在經過消耗之後還能夠持續下去,才是對這份工作真正的熱愛。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興趣翻譯,喜歡翻譯,擅長翻譯,並且能夠真的以翻譯為職業而不厭倦或產生反感,那歡迎你進入苦海,一起探索遨遊。

●倪安宇:
看到這裡,你依然想以翻譯為業嗎?
現實是殘酷的。如果沒有人跟你一起分擔房貸房租、水電瓦斯及各種生活支出,三思。自由業不等於可以隨時出發遊山玩水。翻譯論件計酬,工作時間與所得多寡成正比。
工作是孤單的。常伴你左右的只有書和電腦,銷售成績好壞有時候跟翻譯品質無關,讀者回饋你未必看得到,得耐得住寂寞。成就感來自於你盡力呈現了作品原貌,以及認真深入讀(譯)完一本書的個人收穫。
職業病是免不了的。若不夠自律,一在電腦前面坐下便不動如山,過度消耗眼睛,生活作息紊亂或三餐不定時,大小病痛甩不開。嗯,別的譯者不一定有這些問題?對,我是負面教材。近日深受折磨,感觸良多。
拋開這些不談,翻譯確實能讓你擁有自由的心靈,活到老學到老的快樂。

端正法啊!

本來今年打算要開新課的,最初有一點糾結的是,講自己的論文⋯⋯是好事吧!但就是要說 my theory,這跟依照他人的書來講是不同的了,他人的書可以說是作者的論點,自己的就要全部承擔。雖然我並不是會亂講的人,但,總覺得責任和壓力更大了!因此而猶豫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