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生為女身真的比較差嗎?


前幾天難得跟幾位女居士共進午餐,席間一位提出了這個問題:佛教真的認為女生(或「女身」)比較不好嗎?

這個問題相信女性同胞都很在意吧!

個人身為女性,也活了要半百,對這問題的切身體會是一句話:「我不覺得女生比較不好。」非常「自我」的主張吧!

可是經書上說女人不淨吔!指生理期?其實人都不淨啊!七孔常流不淨物,男生也沒有好太多,幾天不洗澡都會臭到別人的。

但經上說女人多欲、多瞋、妒忌等?這男生也會吧!只要還沒有斷煩惱,都是多欲、多瞋的吧!

還有說女人有五障,不能作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聖王、成佛身吔!
我有聽過啊!查了一下大藏經,《妙法蓮華經》中有提到,但是早期的經論怎麼沒有呢?(阿含沒看到哩)所以這說法也不是一貫性地存在的啊!

以要言之,女身沒有差在哪裡啦!

有差的話,說實話,我覺得是文化、社會造成的差異。當然,文化上會有差別,也是基於女身確實比男身體弱。以力氣、精力來比,就真的比不過男生,若男、女都沒受過武術訓練,徒手對抗的話,女生應該都是輸的。體力不行,先天如此,沒有辦法。

個人以為,體力上的差異,造成自古以來,大多數的文明發展中,女性都居於劣勢的主要原因。因為體力差些,在漁獵時代,得到食物的機率就比男身差了,女生若靠一些工具應不會輸給男生,但在這些東西還沒有很進步之前,男生就自然佔上風,而佔上風的他們並不想要將優勢與女生分享,女生自然就被剝奪一些東西了啊!例如受教育的機會、社會地位等,長久下來,女生就一直處於劣勢,那歷史、文學作品中對女生的貶抑,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雜阿含》1199經中提到,魔王看到蘇摩比丘尼在林中打坐,特別去搗亂,說:「打坐要達到的境界很難啊!是仙人才做得到的,不是妳這個智慧只有二個指頭大小的[女]人做得到的!」

蘇摩比丘尼回答如下:

T0099_.02.0326b06:     心入於正受 女形復何爲
T0099_.02.0326b07:     智或若生已 逮得無上法
T0099_.02.0326b08:     若於男女想 心不得倶離
T0099_.02.0326b09:     彼即隨魔説 汝應往語彼
T0099_.02.0326b10:     離於一切苦 捨一切闇冥
T0099_.02.0326b11:     逮得滅盡證 安住諸漏盡
T0099_.02.0326b12:     覺知汝惡魔 即自磨滅去  (本經相應的南傳版本

意思是:心若正確的專注,女人的外形又如何?[ 入定的她 ] 或已生起了智慧,證得了無上法。若有人對於男、女有這種分別想,心無法遠離這樣的分別想,這人就是隨順魔說,你應該去跟他說這些話。[ 證得無上法的她 ]遠離了一切苦,捨斷一切無明,已證得滅盡,諸漏永滅去,我知道說這些話的是魔王,你應自行消失了。

所以在修行成就上,女身是沒有差別的啊!姐妹們!加油吧!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解決衝突的中道:第三方



「第三方」的這一詞,出自上面這個TED,指的是有別於任何的爭執中對立的兩方。對立的兩方,好比在台灣政治最常出現的就是「藍」 vs. 「綠」,或是一般常見的勞資糾紛,或是離婚中的夫與妻等。演講者在對立的兩方之中,提出了另一個可以解決彼此紛爭的「第三方」,這「第三方」指的其實不是別人,而是任何想要實際解決問題的人,因此可能是你,是我,只要是不在對立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這「第三方」。

演講的內容看來似乎可以解決任何問題,理論說來當然是可能的,講者自己也提出了實例,但回到現實,落實到你我都切身有關的事相時,還會這麼容易處理嗎?


以現實政治或團體中的對立來腦力激盪一下,很快就發現實際上似乎沒有那麼容易。

第一、「第三方」可能是沒錢沒勢的百姓,那有錢有勢的為什麼聽這些弱勢?除非既得利益者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第二、對立有時不是真的對立,而是一種政治手腕,藉此來鞏固少數人的利益。除非普羅大眾有很強的思辯能力,「第三方」才可能勸大眾放棄這種特別是訴諸民族情感、被害心理的「對立」,若否,加上有人特意操控,也實在難如登天。第三、「第三方」得要是專職於處理某一對立的人,不然,顧三餐都來不及了,怎麼顧到「理想」?

當然,如果「第三方」有足夠的智慧,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與金援,能利用時機,將弱勢的大眾凝結成不容忽視的力量,如此對立的兩方,就不得不正視這「第三方」的新力量。

想想,若運用在我的僧團呢?有志之士不難找到,但,眼前馬上出現一條困難重重的道路,相較之下,獨善其身容易多了。這樣看來,願意成為「第三方」的,還是位發心大菩薩呢!阿隬陀佛!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網路盛傳: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實不然也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我自己的名色
    縱然相依相持
卻在夢想的實踐上
名法
        總是叫不動
色法」

遙記當年  

上座禪師當面逼問
名色如今是一是異?
是一   
    當時多麼懷疑但仍肯定
是異   
    此刻十分確定卻倍感唏嘘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我的名色
最親密、死生與共的我與我所有
卻叫不動
我自己


[註記]
1. 低潮喪失精進中的體悟
2. 讀經又燃起了鬥志,感謝佛陀時時加被我。
3. 還有煩惱就會憂鬱,知道自己低落很重要,然後,再自己走出來。它也是生滅法。加油!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原來我是照妖鏡啊!



本人其實是個不知名的人物,但僅僅因為出家,走在街上,在芸芸大眾中, 突然就變成了一個顯眼的目標,一來是因為衣著和其他人不同,單一顏色的衣袍,在花花綠綠之中反而醒目,而剃了頭的「造型」,也自然獨立於各式各樣的髮型。

出家人的形相,也是家師在為我圓頂時提及的「法幢相」。

在佛門中,有人發心出家,特別是才剃了頭,這句「圓頂方袍僧相現,法王座下又添孫」就會在師兄們之間流傳。當中的「僧相」,講白了是指圓頂的僧人:剃了髮的頭和方袍(僧衣的剪裁是方形的,特別是三衣)。

這樣的「法幢相」出現時,特別走在街上,想都沒想過,居然會被不認識的人無端端地責罵與喝斥,特別的是,這樣的經驗還不僅止於一次兩次(還好也沒有多到十次),也不是只發生在台灣。這情況的共同點是,罵人的都是華人男性,都不是年青人,罵的內容多半聽不懂(有的用外語......),聽得懂的則是針對「出家」或佛教。因為遇過不只一次,經驗上來講,這樣的人多少有點精神不大正常之感,特別是,正常人應該不會無端去罵陌生人。

當這樣的事發生時,以自己的經驗,從來沒有一個「他人」挺身而出,路人也和我本人一樣,好像沒發生這事,好像罵人和被罵的都不存在。

然而,自己長久以來一直不解這個現象。自忖:如果我是個穿著特異的阿飛,走在街上不會被罵;若頂著染成七彩的爆炸頭,也不會被罵;若我只是個歐巴桑,更不會被罵;但我是個圓頂方袍的比丘尼,就有可能被罵了。(如果有比丘法師也有類似經驗,或許就不干性別的事)

最近突然靈光一閃,我明白了為何如此!

原來我是個照妖鏡啊!原來「法幢相」是個照妖鏡!圓頂方袍的僧人代表佛教,看到法幢相,就表示此處有佛陀、佛法、佛陀的弟子和一切與佛有關的概念,或許是智慧、慈悲、空性、放捨等,看到這形相而破口大罵,那不是妖,還是什麼?

若不是妖,就是煩惱魔和魔的子弟兵了!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活著做什麼?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我想每個人多少會想過。

記得小時候被媽媽罵,我頂嘴地說:「誰教妳要把我生下來?」這話其實是在說,老媽妳對我的不滿,我活著的辛苦、委屈等,都不是我的錯,不是我造成的,妳不生我不就沒事!?

有學佛的父母就可以回嘴:是妳的業力自己來我們家投生的,要怪誰?還不是妳自己來的!可惜我媽沒那樣回我。

...........................................................................................................................................................

「人活著要做什麼?」這看來消極的句構,似乎可能會導向自殺,甚至不積極過自己的人生,沈溺於某些不良習慣,例如毒品、酒精、賭博,甚至有人搞不清楚自己活著幹嘛,反而走極端,要去殺別人,以求法律給他一個了斷。

但也不盡然如此,有的人就會認真去研究「那我活著要做什麼?」人生就這幾十年,要體驗什麼,要成就什麼,要經歴什麼,每個人想得到的不一樣。有的人很年輕就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也一早開始規畫,著手進行,也有的人到中年,驀然回首,才搞清楚自己要什麼,或者,也有到老時,還搞不清楚,一生也就過去了。但這些都沒關係,人的經驗是個人獨有的,只要不是懶到都不動,還能自力更生,沒有害到別人,那人生也沒有浪費掉什麼,目標追得到追不到其實不太重要,只要自己盡力了,好好享用這一生,珍惜路上遇到的人們,也就夠了。

我看著自己的下一輩,現在還是無憂無慮的小朋友,居然會想,我期望他們什麼?我希望他們認真生活,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讓身邊的人也快樂,不要傷害別人,當然也不要傷害自己,這樣就好了。(對於一般人,這樣就很好了,但對於有學佛的人,當然就要朝體證法義、斷除煩惱邁進)

但是,對於一些還不知道自己所謂何來的年輕人,對父母、師長、社會、政府不滿,或只是對自己活著這狀態就感到不爽,想把憤恨發洩出來,傷害無辜百姓的人們,拜託一下,有種的話,來挑戰自己啊!

來挑戰修行的生活啊!

完全不用照著一般人的模式來過生活,敢不敢啊!

這裡所謂修行的生活,不見得是佛教的修行,可以是道家、儒家、天主教,或是像朋友介紹我,一位瑜珈行者洪獻宗那樣的生活,敢不敢啊!用一生去自己追求自己的存在意義啊!找得到答案,還對人類有不小的貢獻呢!

與其年紀輕輕,好手好腳但不知用在何處,不如就用在自己搞不清的地方,自己去找答案啊!

其實,有本事,就去解決自心中的煩惱,那是一切對自他不滿的根源。自殺沒有用,殺別人更沒有用,反而造更大的罪業,還讓你的家人無辜受累,要殺的是煩惱,而世上許多的古老傳統都有留下方法,來挑戰自己啊!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因歡歡而有感之經文

圖片來自中國時報網路版

其實,我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
一看到新聞時,只想到她還算年輕,加上她母親還在,怎麼做出這事?她的媽媽會多傷心呢!

雖然她不認識我,但她是我青春年少時期出道的偶像,不知為何,心中有種奇怪的感覺,好像青春回憶中的一部分變調了,或許有點像這位布落客的心情吧!

看新聞和網友文章才知,原來她從小家境不錯,人又生得美,實在是具備了許多普通人羨慕的條件,可說是站在女神、公主等級的,跟我們這種恐龍的平民,真是雲泥之別,只是怎麼最後選擇走上這條路?

新聞似乎意指導致她自裁的原因是兩段婚姻不順,加上走不出父喪之慟。但女人家婚姻要「順」,在現今社會文化條件,我主觀認為真的很難,若有學者做個專業研究,我想,女人自己對婚姻滿意的,恐怕佔少數,原因很複雜,真的是自己要想開,要了解自己,這事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圓成圓滿」的,變數太多。

而父喪,我懂,但這樣不是讓在天之靈的父親更難過?還有在世的媽媽呢?

在新聞還在持續報導之際,因緣巧合,讀到一段經文,怎麼覺得若歡歡有機會知道這道理,是不是會改變她的決定?對她來說當然是晚了,但或許貼出來也有助於其他人吧!

簡單地來說,基本佛學知識,大家都應知道,人因為有貪、瞋、癡這三毒,使得我們輪迴生死不得解脫。我們日常的言語、行為、心念,都不出這三毒的影響,它們策動我們的言行、心念,如果沒有靜下心觀察,沒有受過禪修的訓練,要能暫時切斷這三毒對個人的影響,實在很難。但是,雖然一時無力斷除,先對它們有基本的認識還是好的,至少當自己深受情緒滋擾時,如果善因具足,或許會想到曾經讀過這佛經中的道理,因而能暫時抽離情緒,找適當的方式排遣或解決,那也是功德一件。

自殺其實是因為「瞋心」,一般我們對瞋心的認識,是瞋心向外發展的樣貌,例如某人惹了我,一把火在心中升起,怒髮衝冠,恨不得破口大罵,或是拿起手上的東西丟過去,或是君子報仇三年不晚,來好好計畫個「要你好看」的行動,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瞋火熾燒的狀況。但瞋心還有向內發展的一面,而且跟前面「一把火燒光一切」的狀況完全相反,是內縮、自傷性的展現,比如說心情不好、鬱悶、難過、心痛等,這些也是瞋心的展現。

下面這段經文就說出了這個道理,同時將去除瞋的方式也點了出來:

No being but seeks his own self’s good,   沒有有情不尋求自身的利益
None dearer to him than himself,    沒有比自己更親愛的了
Yet men in anger kill themselves,    然而,人會因為瞋恨而殺害自己
Distraught for reasons manifold:    因許多理由而心神錯亂
For crazed they stab themselves with daggers,    因為心狂亂而用短刀刺傷自己
In desperation swallow poison,    由於絕望而吞下毒藥
Perish hanged by ropes, or fling    上吊而逝, 或
Themselves over a precipice.    飛身墮崖
Yet how their life-destroying acts    然而,他們自毀的行為
Bring death unto themselves as well,   這般地將自己推入死亡
That they cannot discern, and that    他們卻沒有察覺
Is the ruin anger breeds.   這樣的毀滅也是由瞋心造成的
This secret place, with anger’s aid,   這幽暗之處,有著瞋心的協助
Is where mortality sets the snare.   正是死亡設下陷阱之處
To blot it out with discipline,   以調伏來排除它
With vision, strength, and understanding,   以正見、精進與智慧
To blot each fault out one by one,   一個接一個地去除不善法
The wise man should apply himself,   智者應當致力於
Training likewise in the true Dhamma;    在正法中如是訓練自己
”Let smoldering be far from us.”   「讓瞋火遠離我們!」
Then rid of wrath and free from anger,   然後去除憤怒,免於瞋恨
And rid of lust and free from envy,   去除貪欲,免於妒忌
Tamed, and with anger left behind,  調伏了自己,並放下瞋恨
Taintless, they reach Nibbana.   無有諸漏的他們,證得涅槃
AN 7:60, translated by Ñanamoli Thera
佛陀在此處說,其實自殺的行為也是瞋心引發的,要認知到這個事實,這也是經中說的正見,而瞋心是可以藉由修行而去除的,當然它不容易消滅,要到三果聖人才能真正去除瞋恚,但是我們可以慢慢練習,至少知道、發現自己有這樣的狀況,而且認知到是煩惱心引起的,不要認同它是你自己,然後用正確的方法,以慈心禪或是正念禪等,一再地去對治它。一開始會很難,但要鼓勵自己,煩惱也是生滅法,它一定會滅去,只要我們能削減給它的養料,它會慢慢地無法影響我們,所以就算是屢敗還是要屢戰,精進不懈地對治它,直到瞋恨永遠無法影響我們的一天。

下面貼的是同一經文的漢譯:

T01n0026_p0617b19 (一二九)中阿含大品怨家經第十三

T01n0026_p0618a25║ 所謂煩熱業  及諸法所纏
T01n0026_p0618a26║ 彼彼我今說  汝等善心聽
T01n0026_p0618a27║ 瞋者逆害父  及於諸兄弟
T01n0026_p0618a28║ 亦殺姊與妹  瞋者多所殘
T01n0026_p0618a29║ 所生及長養  得見此世間
T01n0026_p0618b01║ 因彼得存命  此母瞋亦害
T01n0026_p0618b02║ 無羞無慚愧  瞋纏無所言
T01n0026_p0618b03║ 人為恚所覆  口無所不說
T01n0026_p0618b04║ 造作癡罪逆  而自夭其命
T01n0026_p0618b05║ 作時不自覺  因瞋生恐怖
T01n0026_p0618b06║ 繫著自己身  愛樂無極已
T01n0026_p0618b07║ 雖愛念己身  瞋者亦自害
T01n0026_p0618b08║ 以刀而自刺  或從巖自投
T01n0026_p0618b09║ 或以繩自絞  及服諸毒藥
T01n0026_p0618b10║ 如是像瞋恚  是死依於恚
T01n0026_p0618b11║ 彼彼一切斷  用慧能覺了
T01n0026_p0618b12║ 小小不善業  慧者了能除
T01n0026_p0618b13║ 當堪耐是行  欲令無惡色
T01n0026_p0618b14║ 無恚亦無憂  除煙無貢高
T01n0026_p0618b15║ 調御斷瞋恚  滅訖無有漏

曾經讀過向智尊者對於修習「慈、悲、喜、捨」四梵住的文章,連結在此:四梵住的修習
特別是修慈心,最是能對治瞋心的,因為這個修法要先對自己生起慈心,若能對自己生慈心,也就不會因為瞋心而傷害自己了。

願一切眾生沒有身心的苦,願一切眾生快樂!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祝福.祝願.祝禱


今日是台北捷運砍人事件無辜受難往生者的頭七,在此獻上誠摯的祝福,祝願往生者無有恐懼,一心念佛(或上帝),能隨佛(上帝)往生到極樂淨土(天堂),享有平和與喜樂。

願受傷者早日康復,平撫傷痛,儘快回到日常的生活。

也願受難、受傷者的家屬節哀,早日平撫心情,珍惜與受難者曾有的美好回憶,放下對加害者的怨懟,平安幸福地生活,這或許是受難者們心中最大的期望。



這是巴利語的慈經唱頌,主要是以自己為根本,先祝願自己沒有瞋恨心,沒有身、心上的苦,自己能得到安樂,再祝福父母、師長、親戚、鄰居等的他人,也都沒有瞋恨心,沒有身、心上的苦,祝願別人也能得到安樂。

除了祝福以外,慈經中還有另一個要點,就是認知到「人是自己業力的繼承者」!己發生的事,有其因緣;造惡的人,必有果報。已發生的,我們無法改變,但還活著的人們不能因此失去對人生的信心與希望。若因憾事的發生,而人生從此落入黑暗,往生的親友們知道也會難過的。傷心、驚嚇後,還是以感恩。祝福的心,送摯愛的人最後一程。

這事至少教導我們,人生無常,生命在呼吸間,要好好珍惜與家人、親友在一起的時光,到了分離的時刻才能含著淚水,送上祝福與感謝,謝謝他們曾經陪過我們的那段日子。

願大家都平安!

願遭到災禍者遠離恐懼,速至個人理想中的天堂!

願一切眾生幸福、快樂、安詳。解脫!

阿彌陀佛!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誰欠誰的債?


最近聽一些女居士們的故事,最後都導向一個似是而非的「佛教說法」,讓我覺得很不對勁。

會來跟法師傾訴的,多半也是佛教徒,或有接受佛教的人們,她們想知道,遇上這些人生困境時,以佛教來說,會給什麼建議?可否指引個方向?好讓我抉擇自己的人生該如何走下去?

已婚的女居士們,通常會提到的問題都是跟婚姻有關,若不是兩人相處與溝通的問題,也就不出兩大類:財與色。財,就是男方賺錢有沒有給家裡用,或是有無欠債拖累家人;色,也是很常見的:有沒有變心、出軌、小三等。

所以這類問題,要不就是先生欠債薪水不拿回來,太太得要一人付擔家計,還要還先生的債;要不就是在外有小三,太太心裡糾結著要怎麼辦:什麼樣的女人?有沒有另築香巢?有沒有野種?他還愛我嗎?我又愛他嗎?或是更嚴重的,遇上一個不賺錢養家+愛亂花錢買個人喜歡的種種商品+不負責照顧孩子+動手打「要去賺錢、顧小孩、煮給他吃、收拾家裡、幫忙還債的太太」的爛人。這樣的婚姻,要不要叫停?

這些女居士們,除了找法師談,也會找算命、問事、開壇等專業人士,請示一下神靈,或從雙方的八字密碼來開解自己該怎麼辦。神明和神明的代言人不忘以「三世因果」來開導這些女性,聽起來,神明界似乎都遵從「勸和不勸離」的道德觀,所以大多會勸女性同胞們,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為了自己將來能入夫家公媽牌有人祭祀,加上,這是妳欠他的,這一輩子不還,下輩子還是要還,妳就忍耐下來吧!

但是,我實在不認同這種欠債的因果觀。如果要說「欠」,也是雙方「相互欠」,怎麼會是一方欠?或許因為女人對家庭的責任比較重(當然也有例外),加上若有小孩,女性多半放不下小孩,或有老人,也會捨不得老人受苦,所以只得忍下,撐起一個家;或許是長久社會文化的滲透,好像在我們華人的社會,比較接受男生在情路上可以「滿面春風」,而女性就「攏底淋雨」,這是社會文化的「結構性煩惱」造就女性這方面的困擾普遍上大於男性,那跟欠不欠債有什麼關係?

真要說「欠債」,就要先來「計數」,算一下這兩人間的債是怎麼欠的,女欠男多?男欠女多?如何個欠法?欠多少,要還多久,怎麼還,還到什麼情況叫還清?可惜,算命、問事、開壇等專業人士,任他專精於八字還是八卦,也絕對算不出妳跟他兩人的「這筆帳」到底欠了多少,既然算不出欠多少,更談不上怎麼還債,那為何要相信這筆糊塗帳的「欠債說」呢?

兩人在一起生活本來就不容易,別說是夫妻,就算是租屋的室友,也會因共處一室而有摩擦。加上生活忙起來,沒有溝通,或沒有良好的溝通,若真的一方有了另外強大的因緣,例如先生或太太遇上了桃花,這時是夫妻一同面對?或是桃花的單方去處理?又是何種「處理」?

夫妻的問題複雜,因為牽扯到財產、共同的孩子、曾有的感情、雙方的家人和朋友等等,如果出現了問題,以現今的論題來說,這些女性若因為「我欠他的,我忍」,而含怨維持個表面的婚姻,這樣是明智的決定嗎?

不信「欠債說」,那信什麼說?以何為準則?
因緣說啊!有因有緣世界集,有因有緣世界滅。現今的兩人世界,也是從一個單獨個體結合而成,它有一天一定會結束,無論是「死亡將我倆分開」,或是別的原因大家分手,婚姻也是「生滅法」啊!

我會建議這些女性,在人生遇到了這樣大的困難,求神、問事、找人傾訴當然可以,但這不過是釐清自己現狀的輔助,而不是這樣就決定了,不去想了。最重要是自己應該好好靜下心,將局勢看清楚,把彼此的因緣看清楚,自己處在什麼情況,先生又是什麼情況,自己在意的是什麼,能跟先生溝通否?不能的障礙是什麼?自己有什麼資源,無論是感情的、經濟的支持或是法律上的了解等,孩子可能受到什麼影響,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什麼等等,跳離情緒風暴,好好的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所處的情境,看清自己與身邊人的責任,看清自己接下來的人生最想要怎樣的生活,利弊分析一下,好像那個人不是妳,應該就會看到出路了。

就算最後的決定是「保持原狀」,即使先生有債、有小三、有家暴,我相信,結果不會是咬牙含恨地忍耐,而是有智慧的從中避開、化解怨結,可以保護到自己、孩子和其他家人,甚至能快樂平靜地繼續過自己的人生。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腦袋知道不算明白,身體才算


這次的標題好怪,是有直接表明這篇文章的主旨,但其實也要看了內文才會明白。

近日有個小小的體悟,但這體悟卻是累積一年多的「功力」成就的,我的體悟就如這奇怪的標題所言。

說起來,我只是實行了一些「養生法」,沒什麼了不起,而且是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法門,但力行下來,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別愈來愈大。這些大家不是不知道,只是沒去做,或沒有長時間地做的運動與道理,我實際做了一年多,居然有種讓人「回不去了」的感覺。

才實行了約半年之時,因為自己體力、精力都愈來愈好,免不了到處宣傳,無論是居士或法師,我都熱心鼓吹這種種的好處,有的人也真的會被我說動,起而力行,但日子一久,怎麼好像還是只有我自己在做,其他人又一如故往了呢?

不禁自問:為什麼我這怪人會這麼堅持下去?別人就一個個放棄了呢?
一個原因是做了之後的回饋只有自己知道,而且愈來愈清楚這樣是對的,身體真的有比以前好,也會明白還要努力堅持下去,因為我清楚知道還有可以進步之處,例如身體某部分的循環沒有很通等等。那為何我的朋友們很難堅持?是因為實際體會到的好處太少嗎?為何我覺得很多呢!

這段期間,我只是做了甩手功,網路上可以查到的資料很多,也有很多見證,但重點是,(1) 我每天都有甩,很少間斷;(2) 一天連續甩的時間超過半個小時。如是練起來,氣功大師所說的,甩久了會開始治療身體的病痛,確實有發生;人也更精瘦,精神比以往好。只要每天花30分,就能有這樣的效果,我覺得實在太值得一試了,但我的朋友們很多說「甩手太無聊」,就沒有持續下去。怎麼會呢?就跟禪修一樣啊!像觀呼吸也只有在看出入息,為何就不無聊?只是因為那冠有「禪修」二字嗎?

另一個養生法就是早睡早起,國小作文就在寫了,真正力行的有幾人?這個實行久了,會發現自己雖然住在大都會,卻是個山林野僧,因為現代沒有人早早九點鐘就去睡的。
九點?開玩笑!很多活動才要開始哩!我的朋友們如果11:00去睡都算早的了,何況九點?

可是早睡讓我的氣血真的比較足,嘴唇、牙齦都紅潤起來,長久以來舌頭有上火的感覺也不藥而癒了。另外,一早起來的一天,好像都有這一天比較長的錯覺,古人為何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是有道理的,很多事我一早就做了,加上甩手的精力提升,每天活力旺,人生時時感到充滿希望,實在太讚了!

我把這種種體證、見證,透過語言與文字傳達給我關心的朋友,但實驗證明,好像沒啥效果。他們是相信我的,但這訊息多半留在他們的腦子裡,無法成為發起行動的trigger。

這點小體悟也延伸到所謂的「修行」上。
佛法的一個特性是「ehi passiko」,意思是「來啊!來看啊!」,就是你願意來試的話,會看到佛法說的實際可以在自己身上驗證,所以中阿含195經又有一句:「身諦作證」。雖然我的詮釋不見得合乎該經文,但配合自己的經驗,我覺得它可以解為:你自對於實相(明(也就是,你自身證明了實相)。

每天甩手,每天早睡早起,持續下去的功德實在不可小覷,而且只有力行者能切身明瞭箇中滋味。這些都要靠精進,為自己的生活實際做出改變的行動,而不是只停留在腦中的知識,那樣是永遠對你起不了功效的。

佛法要修、要行,不能滿足於聞與思啊!





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做中修」指導手冊第三條:發勤精進


這一篇在草稿中躺了很久,一直沒有將它完成並發佈,主因正是本po的主題﹣﹣「精進」不夠,真是汗顏慚愧,剛巧今天是馬年的第一天,就當作是新年的期許,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的各個面相提起「精進」的力量


以前一直不太懂佛經中「發勤精進」一詞,精進是懂的,但為何要「發勤」?不是單單「精進」就明白了嗎?

後來年紀漸長,又學了巴利語,最近看到這 āraddhaviriya一字,直覺地「發勤精進」就跳了出來,查了一下字典,真的是發勤精進啊!看了巴利,明白為何單單「精進」不夠,還要「發勤」才行。


為什麼要發勤精進?因為人的惰性很強,有什麼人是天生勤勞的?吾人常常心裡想著要做什麼事,例如想要減肥,一時發起雄心壯志誇下豪語:每天要運動三十分鐘!第一天第二天,或許真的做到了,再多幾天,可能臨時有事,或天氣不好,或身體有點不適,漸漸地、慢慢地這決心和豪語就成過眼雲煙了。

記得國小時,總是在暑假結束前才在趕暑假作業,每次在趕工的時候,就暗自發誓,下一次一定要老老實實的每天寫,不要在開學的兩三天前,才一次性寫完整個暑假日記云云。但是,下次的暑假來了,開頭兩日有做到,最後還是開學前才在趕工,再次懊悔與再度發願,但結果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這種小事的「輪迴」都難以擺脫,以放鬆的態度要脫離真正的輪迴,真的是緣木求魚啊!

但現實生活確實常出現這樣的情景,人就是不想動,有時是提不起勁,有時是逃避不想面對某事,有時是困難重重,心情低落,有時是身體不舒服,心也就跟著沒勁,在這種情況,好不容易激發出一點動力,但若遇到不順或困難,心就退縮到原本停滯不前,甚至想放棄一切的毁滅狀態。針對這樣的人性,佛陀才說要發勤精進吧!也就是,光精進還不夠,還要發勤,指的是一再地發動自己的精進,若是屢戰屢敗,就更要拿出如獅子般勇猛的精神,屢敗屢戰,一直到自己的心習慣了,精進自然上了軌道,好似車子不用猛催油而能平穩的行駛為止。

佛教中有許多提起精進的方式,有興趣的可看此文。雖然相關的解釋是在七覺支中的第三精進覺支,又是在禪修情境下的開示,但我很喜歡禪師提到發懶的心就像人濕氣重,提不起勁,得靠精進的熱力來去濕,讓心輕盈,恢復活力。

一再地、善巧地鼓勵自己去面對、從事應做的事,就是發勤精進。佛陀曾說,有一法可以讓人得到現世與後世的利益,就是精進不放逸。其實我們都知道要怎麼做是比較好,但實際的踐行力卻達不到心中的理想,想也是自己想要的,達不到也是自己不夠努力,那該怎麼做其實自己很清楚,只是,為何還做不到呢?


父親的忌日

2013至今,每年我都會誦一部金剛經,也會前一日先買好要祭祀的點心,最後吃下肚的其實是我,所以會選我好奇、沒試過的店家。明明是我喜歡的東西,但在選的時候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是忌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