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人情計算機2.0之「功德較量器」


這是近期的一個「多麼痛的領悟」,在此記下,以為紀念。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提到了所謂的「人情計算機」這種學佛者,沒有想到不到兩年時間,居然發現了可說出其右之「功德較量器」啊!

功德較量器,顧名思義就是時常在計算所得功德多少的人;它之所以是前一代的進階版,是以良善的程度來說,第一版的「人情計算機」還稱不上是個好人,因為他/她們以「利」字掛帥,將全然地圖利自己奉為最高指導原則。

然,2.0的升級版其實可說是個好人,或者是個施主、大檀越、有應公或有應婆!他/她們善於助人、急公好施,身邊的家人、親友一定都蒙受過他/她們的饋贈與幫助,既然如此,為何不就歸類於「善士」一類,反而落入「機器」一屬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她們的計算能力也很強,甚至有時強過了他/她們的善心!

說起來,他/她們要算什麼呢?算在某件好事上個人可以得到多少的「福德」、美名、善報等,本來做好事是沒有問題的,他/她們的問題就出在本能上太過強大的計算能力,常常會忍不住地籌量一下:可以從受施受惠者的身上拿回些什麼東西?例如對他/她們的服務、稱讚、順從他/她們的意見等等,這些都是「功德較量器」期待會得到的回報,真讓人不禁想到當年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徳。師曰。並無功徳。」(T49, 547c28-29)之事,真是不勝唏噓⋯⋯


[有因有緣]

前些日子,多麼痛地領悟到幫助我多年的一位居士原來是個「功德較量器」啊!

我一直認為這位居士是淳善之人,不僅自己十分有福報,生活富裕,交友廣闊也熱心助人,稱得上是居士學佛的楷範。只是,人真的不能太親近,一親近就容易看到問題了⋯⋯是的,原來這位居士的善行是有雜染的,而這雜染就在於時常地算計自己可得到的功德和自身的利益。行為雖然還是良善的,背後的動機卻是雜染、自私的,以結果論而言,這位居士還是個好人,因為行為都是利他的,但由於動機不純淨,原來可以得到純一滿淨的善果,在自己沒有正念覺察的監控下便打了折扣。

痛心的是,原來的一塊美玉,在不當眼處居然有一道這麼明顯的瑕
痛苦的是,身為一位法師、宗教師,卻沒有能力成為對方的「善知識」。

自從發現這以來,我評估再三,對於這位居士的這項缺點真的是不好說,也說不得,一來時機不對,再者居士本人也沒有準備好,現在說了只是徒增彼此的煩惱,打擊對方學佛的信心,目前只能保持默然了。

多麼可惜啊!如果能多多思惟「三輪體空」的教義,就可以避免這個瑕疵;真是惋惜啊!若將禪修的功夫用在觀照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會發現這潛藏的不善!但我的感慨實無所益,只能衷心祈望諸佛菩薩慈悲,這位居士能有一天覺察、改正這個缺失,可以從有漏的善,進步到無漏的善!卍!


端正法啊!

本來今年打算要開新課的,最初有一點糾結的是,講自己的論文⋯⋯是好事吧!但就是要說 my theory,這跟依照他人的書來講是不同的了,他人的書可以說是作者的論點,自己的就要全部承擔。雖然我並不是會亂講的人,但,總覺得責任和壓力更大了!因此而猶豫許久。